学习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

2016-05-30 16:35赵岩郭紫璇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承民族音乐

赵岩 郭紫璇

摘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体现着该民族的基本面貌和文化内涵。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朝代的更迭,其形式的表现、内容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同时由于我国广大的地域和多民族国家的性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衍生出的民族音乐种类也有着极大的差异。然而,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将结合目前民族音乐在中国的流行现状,来具体探讨如何倡导大众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从而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  流行现状  继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一直致力于经典文化的传承,将中国的文化潮流引入世界的文化潮流。然而,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社会单方面的宣传,而是要调动大众自主投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中。

一、总结民族音乐中经典的文化表现形式

我国的民族音乐形式主要分为经典的戏剧戏曲表演、地域性极强的民歌和传统民族器乐表演等。以下将介绍我国的三种主要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

(一)传统的戏曲戏剧表演

传统的戏剧戏曲表演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被称为“戏中之曲”。一个戏曲往往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的艺术糅合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就有萌芽,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和节日的庆祝。到中唐以后,梨园教坊的专业性研究,使得戏剧艺术逐渐形成,随后发展至宋金的杂剧。中国的戏剧艺术,到元代的杂剧才算真正的成熟。明清是繁荣期,许多戏曲的传奇剧目和人物也在这个时候显现。经过近代的革新,到了现代,戏曲界开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百家争辉的局面。经过几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戏曲艺术体系。全国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个,其中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们誉为中国的戏曲三鼎甲。尤其是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更是流行于世界。

(二)代表地域民俗文化的民歌

民歌,是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用一种极为朴素而纯正的歌曲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民歌往往和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和广大的疆域文化差异,其民歌種类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例如: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白族的《月下情歌》,表达了少数民族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四川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陕北民歌里的《喊号子》则真实地还原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民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更迭,依旧鲜明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在社会上还有较大程度的传唱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民歌发展的步调渐渐趋向一致,一批以歌颂党和领导者的歌曲应运而生,这些歌曲大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曲风略有转变,主要歌颂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新发展。民歌发展到现代,更贴合大众对于生活的希望和渴求。例如:我们熟知的《好运来》《恭喜恭喜》等,体现着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青藏高原》《天路》则体现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歌的发展与表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体现着大众的心声。

(三)传统的民族器乐

中国的传统民族器乐种类,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十分繁多。例如:吹奏类乐器中常见的有尺八、笛子、箫、号角等;弹拨类乐器中常见的有冬不拉、琵琶、古筝、古琴等;打击类乐器中常见的有木鼓、梆子、云锣等;拉奏类乐器中常见的有二胡、三胡、坠琴、京胡等。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表现功能十分全面。在许多民间民俗活动中(如年会、婚丧、宗教活动),具有强大的实用性功能;通过艺术家的演奏与精心编排,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乐曲,例如以写实为主的《百鸟朝凤》等,写意为主的《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都是及其由民族器乐表现出的极其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愈发显示其魅力。

二、简述目前民族音乐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纵观国内的音乐流行趋势,民族音乐在其中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容乐观的。在上文中提到的三种主要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里,我们从现今的形势中发现,比较受到大众追捧的是民歌。但是现在的民歌也慢慢被流行音乐所同化,逐渐失去其地方特色。尤其是传统的戏剧戏曲表演,很难在现在以年轻人为主的音乐圈子里受到欢迎和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传统的戏曲,以白话文和方言的表现为主,在现在普通话盛行的趋势下,大部分人基本的戏剧情节上都很难听懂弄通。而且欣赏戏曲戏剧的表演,观众本身还需具有良好的戏曲文化底蕴,才能领悟和享受戏曲戏剧的表演。

随着港澳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大规模的涌入内地,在这类音乐里存在着许多粗浅直白的音乐,它们长期占据着人们的耳膜,导致人们很难再提升对音乐的领悟程度,接受更加传统的音乐形式。民族器乐的发展和流行,一般只存在于特定的圈子里,中国最流行的乐器不是二胡、琵琶、筝琴,而是西方的流行乐器——吉他。大部分民族音乐较吉他这类乐器,较难学且学习成本高,并不在大众间十分流行。而且许多民族乐器的音质不纯、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转调不方便、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在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与改革。

三、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校园教学,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继承上,常常出现断层的现象。由于时代的开放性,年轻一辈更容易将目光放在流行乐曲上,导致其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十分浅薄,甚至把欣赏这种接地气的音乐行为看成是老土的表现。然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最终还是要依赖年轻一辈,而培养年轻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认知,我们还是要将教育的力度投注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一般会将音乐素材的重心放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教学的中心放到乐理知识的教学上,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知识灌输,提升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鉴赏。学校要多开展围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主的音乐性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引起学生对文化学习和继承的重视。有良好教育设施和条件的学校,鼓励学生每人至少学会一样传统的民族乐器,让他们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和知识。

四、适当地抵制外来的音乐文化,维护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

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是导致传统民族音乐渐渐走出大众视线的主要原因。优秀音乐文化的引入是丰富人们生活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如今的许多外来的音乐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粗浅的音乐形式。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要健全社会的音乐监管机制,加大音乐的监察力度(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的音乐传播),以维护民族音乐文化为主,适当的引入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

五、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社会大众的关注和学校教学的重视。音乐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通过对其历史底蕴的学习了解,才能真正对其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而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还需要我们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去提升大众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同时,通过社会的音乐监管部门,适当控制外来音乐文化的流入,来保障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界的主体地位,这样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2]祈文源.中国音乐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承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