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林
冬季到来,各地教育部门为应对雾霾天气要求学校看情况取消室外活动,严重时停课。针对此,各地学校因地制宜,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学习”。比如,天津市和平区第五幼儿园小朋友在室内参加投沙包活动;河北邢台桥东区东关逸夫小学学生在家中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沟通;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学生在教室里做体育锻炼;等等。
上述各个学校在应对雾霾方面采取的措施,其初衷无可置疑,都是为孩子们的健康着想。为此,我们理应对学校的良苦用心真诚点赞。不过,就像前不久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针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指数重度污染,而发出的“雾霾假”通知一样,都属于权宜之计,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也是一种消极抵御,治标难治本。
诚然,在雾霾污染尚不能得到根本治理的现实语境中,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各地学校自发探索出各种应对雾霾的举措,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化理念。这于学校而言,当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在应对雾霾方面,不但不应当指望“学校探索”,更应当为此感到羞愧。不客气地说,学校被动地“治霾探索”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在雾霾面前的无能为力,至少可以说,相关部门在治霾方面还缺乏有效作为。
雾霾虽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是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这恰恰是更令人忧心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雾霾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这是一个发展上的“生态”问题,也是中低端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发展的模式、惯性无动于衷,或不去从根本上扭转,以至今日积重难返。尽管从中央到不少地方都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搞了所谓清洁空气行动,淘汰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但显然,面对GDP的诱惑,面对财政收入的诉求,面对所谓关停并转带来的就业压力,面对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烦恼,驱霾明显是:行动有些缓,力度有些软,制度有些柔。
雾霾的治理,显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最根本还是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作出更多更积极有为的努力,让蓝天永驻。面对被雾霾侵扰的人们,面对无奈的“学校探索”,希望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本着治标又治本的原则去展开治霾工作,把每一次雾霾,视作民众不堪其扰的痛苦呐喊,视为民众健康不能承受之重,并以此为耻,知耻而后勇。
就当下之中国而言,治理雾霾不是钱的问题,更多是人的问题,是决心的问题。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等不起,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责任,转变治理理念,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入手,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真正使治理雾霾的制度刚性起来,使治理雾霾的进度加速起来,研究有效的奖惩机制,让治污减霾融入地方干部的考核当中,从而确保治霾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