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健
“修其本而末自应。”自古以来,先哲们就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强调“修身”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也是使人达到最完善境界的必要手段。道德教育始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有调查表明,小学生有环保意识,认为应该爱护自然,人类应该与环境和谐共生,但是在“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做才能既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又能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题中,62.75%的学生写了“不知道”,说明小学生对于具体的环保行动还比较迷茫。因此,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仍是初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必要部分。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特别是环保教育资源。借助国学经典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丰富当代小学生环保教育资源,拓展环保教育渠道,夯实环保教育的根基。
一、国学启蒙典籍中的环保教育资源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保护动物繁衍,更是仁爱的表现,和现在提倡的猎而不绝的环保观念是一致的,更能实现天人共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教师可先出示孔子“钓而不纲”的理念,向学生解释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用大眼网和小眼网网鱼的视频,让学生找到不同,体会用意。
唐代诗人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破坏环境,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值钱的鲜味,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每到春天都想尝尝鲜,于是,鲜嫩的竹笋成了桌上餐。吃下肚的是竹笋,毁掉的却是一片竹林。对于这样近乎残忍的行为,采竹笋的人并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诗人发出了这样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叹息是一个人良心的自我发现,更是爱护环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对动物的爱护尤为理性:“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他认为虾蟆之类的动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类不应该伤害它们。他还身体力行,常常放生买到的野禽。每年春夏之交,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那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他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盼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周文王公布过《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也很有发展的眼光:“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通过这些语句不难看出,远在古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深谙环保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传承国学经典,践行低碳环保教育
1. 故事法。以故事为教学素材,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领悟道理,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环保理念。例如,古时候,江南某地有一小吏,一天,他到京城去送文件。傍晚,歇宿在一个旅馆里。旅馆里有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还有一丝淡淡的甘甜。小吏喝着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劳减轻了不少。第二天早上离开时,他顺手把马吃剩下的残草倒在水井里。过了一个月,小吏从京城回来,又来到这里。这时,天已完全黑了,他又累又渴,便从水井里打水喝。由于看不清,小吏又喝得太快,结果喝进去一根草秆。草秆卡在喉咙里,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会儿,就一命呜呼了,而这草秆正是他之前倒在井里的。古人为了吸取小吏的教训,便告诫后人:“千年井,不反唾。”
2. 榜样法。比如,A班开展了“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每月选出一名环保小卫士,让他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我访谈这位“小卫士”,他说:“我觉得自己很光荣,被选成小卫士后,我告诉自己,时刻要做到环保生活低碳出行,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号。”另外,“亲师友,习礼仪”,说明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环保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才有威信、有说服力。
3. 诵读法。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记忆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进一步理解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借助国学启蒙教育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先让学生诵读国学中的环保知识,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知晓不懂的地方,引起求知的欲望。
4. 环境法。在物质环境层面上,教师可以在走廊或墙壁上贴一些国学内容或环保素材,让学生每天接触这些内容,时间久了,就会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这种方式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在精神层面上,创设一种人人追求环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中,接受感染,审视自己的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表扬自觉爱护环境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
5. 综合实践活动法。进行《白色污染的危害》综合实践活动时,我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观察记录清洁工人每天清除的垃圾有几立方,在感性上认识和了解每天产生的垃圾是多少。然后我们做了《它们哪个先腐烂》的自然实验,用不同的垃圾做实验——深埋,观察不同垃圾的腐烂时间。最后整理分析观察记录的内容数据,在分析中了解白色污染的概念和危害。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动手能力均获得发展。
在开展题为《我爱珠江》的水质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引导学生调查珠江支流的水质、珠江支流水污染状况、污染源等,通过测量、走访、查阅文献等方法,写出了《珠江支流环境调查报告》,提出了污染治理方案。我们还开展了“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活动,编写家庭节水方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节水意识,并落实在节水行动中。只有在自然、社会中关注环保,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发展、延伸。综合实践活动与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学生头脑中的环保意识也逐步扎根、开花。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