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燕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摄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粮。新课改后,《先秦诸子选读》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契合了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社会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执教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时,在怎么为学生所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容做了整理归类,为学生作文积累精神的底子和可用的素材。
一、心怀天下
1.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孔子就承担起改变天下的责任。孔子将建立“天下归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可以不弘毅”,他一生“席不暇暖”,游说诸侯,又收徒办学,有教无类,就是要弘扬仁道,改变礼崩乐坏的乱局,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接舆讥笑孔子说,现在坏人坏事如滔滔洪水,你和谁去改变它呀!还不如离世隐居的好。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也不会这样努力去推动改变了。既然天下无道,我就担当起改变它的重任。孔子为了让统治者采纳自己的主张,以高龄之躯,周游列国十四年,栖栖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犬”,历尽艰辛,险些丧命时,仍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一生的思想和活动,都是为了弘扬仁道,建立理想社会。他一生的作为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动体现。
2.追求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人明哲保身,消极避世,但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朝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有道境界中,从天子、诸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阶层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片和谐安宁。孔子的这种主张遭到了许多隐士的反对,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但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为此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在此过程中多次碰壁,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孔子师徒被陈、蔡两国士兵围困于郊野中,好多天没有吃食物,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孔子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执着坚毅的高贵品质,让人肃然起敬。
3.忧民忧己的忧患意识
孔子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修己之忧和国民之忧上。孔子面对乱世的道德沦落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则是对德、学、义、善等人的内在价值和修养不能施行的忧虑。如果没有办法“内圣”,那“外王”的理想便是空谈,因而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知识孜孜以求,对弘道坚持不倦,将这种意识内化在行动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直面自省、匡世济民的担当精神,在动荡的时代刚健自强,积极入世,慨然有为。这种忧患意识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凝聚和糅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薪火相传,绵泽至今。
二、领悟《论语》体现的立身处世原则
宋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说懂得半部《论语》就足够去治理天下了。因为《论语》涉及到了诗、书、礼、乐,知识丰富,包含了对人们“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的深刻启示。孔子及其弟子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感悟哲理,而表达出来又是那样言简意赅,语浅情深,给人很多方面的启示。
1.认识自己的无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列子·汤问》里记载了两小儿对于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的问题争辩不休,而“孔子不能决也”,他没说什么,默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打算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孔子以自身行为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人才能进步。
2.善于自省,勇于改正
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可能有过错,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所以人先要正视错误,进而改正错误,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德行高尚的君子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小人恰恰相反。“小人之过也必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甚至掩饰错误。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说出来就必须做到,否则就不要说,不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给人以示范,要求合乎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求君子去做实事,要通过做实事去教育别人,也要通过实践去学习。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时代里,对于“礼崩乐坏”的现实充满了忧患和不安。他以超凡的勇气、乐观、坚韧和执着,身体力行地为时代的紧迫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他周游列国,辛苦奔波,一边思考,一边行动,并且不断地将学与思、思与行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以自身的行动去实践他的思想,实现他的理想。
4.学会爱人
“仁者爱人”是“仁”最核心的界定。孔子用两个字就概括了“仁”的意义,那就是要了解人、关怀人,他本人就是这样“爱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恤人、善待人。孔子启示我们:“爱人”就是要推己及人,就是要博爱尊重,就是要“以人为本”。特别是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要把他人当成自己一样,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这是一种道德关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5.宽以待人
如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警醒我们,多责求自己,少苛责别人。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发生了矛盾,不要一味地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自己,应该多从自身找毛病,多作自我批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作品时必须择重而学,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经典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进而使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读更多的古代经典,并将所学与时代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