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芹 杨晓莲
【摘要】:铜鼓文化是东南亚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是东南亚宗教文化的产物。因此保护和传承东南亚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各族人民及世界其他民族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东南亚铜鼓的起源、形状特点无不吸引着广大学者的眼球,因此本文将从泰国铜鼓出发,逐步探讨东南亚铜鼓的起源、形状特点及铜鼓文化的傳承和保护等问题,最终以达到传承和保护东南亚铜鼓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东南亚;泰国;铜鼓文化;
一、关于铜鼓起源说
铜鼓文化是东南亚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是东南亚宗教文化的产物。关于铜鼓的起源各界专家学者各执己见。“西方学者认为越南清化省东山是以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并将那里出土的铜鼓命名为“东山铜鼓”。1976年,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了5面2700年前的铜鼓,万家坝型铜鼓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铜鼓。比万家坝铜鼓稍晚一点的是电池石寨山型铜鼓。因此中国云南是铜鼓的起源地,已是学术界的共识。”[1]笔者阅读大量参考书籍后发现多数学者的观点和段立生先生一致,但段先生的观点比较全面的概括了铜鼓的起源。此外笔者在阅读泰文文献时发现了另一个观点:大约公元前49年,马援[2]将军进军少数民族山区获得金属战利品,然后合铸成铜鼓送给皇帝。同时,《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之战中也提到了铜鼓。总之,铜鼓起源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
泰国铜鼓的起源至今是个模糊不清的历史问题,但笔者在阅读泰文文献时看到有关铜鼓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位王子出游森林,回宫之后一直惦记森林里的生活。后来,他登上皇位,为了记住森林里的所有东西,他下令制造乐器来替代森林里的各种声音,这些乐器会在重要宫廷仪式上使用。这样宫廷里就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声音,而铜鼓则是代替流水声。”[3]泰国关于铜鼓的文献记载相对较晚,“最早提到铜鼓的泰文历史文献是素可泰王朝的《三界经》,文中记载了“笛笙奏起,锣钟响起,法螺吹起,铜鼓敲起,震耳欲聋,欢欣鼓舞”的欢快景象。”[4]因此,关于泰国的铜鼓是否直接起源于泰国或来自中国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泰国铜鼓应该有中国沿着澜沧江湄公河通过移民、经商、朝贡贸易等方式传入东南亚地区,至于先到东南亚哪个国家尚无定论,可能直接传入泰国,也可能是从东南亚其他国家传入泰国。
二、泰国铜鼓的形状分析—以曼谷国家博物馆储存的铜鼓为对象
宋习·威拉巴在论文题为泰国的铜鼓中:以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现存史前时期铜鼓7面,有史时期铜鼓5面为考察对象,并对其形状进行手绘。而笔者在参考宋习·威拉巴的论文的同时参考网络关于铜鼓的图片并得出一下结论:首先,泰国铜鼓按时期划分可分为史前时期的铜鼓和有史时期的铜鼓。由于史前时期的铜鼓无史料记载,考古发现的铜鼓的纹饰有的已经模糊不清,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很大不便。其次,史前时期的铜鼓形状特点是:两头大,中间细,鼓面圆平,鼓底为方形。鼓身有鼓耳,鼓耳距离适中,不相连,利于悬挂。鼓面四方会塑有青蛙、蜗牛、蝉等动物,这反映了当时的原始社会形态和当地居民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这时期铜鼓上的动物不会紧紧粘在一起,而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这时期的鼓面纹饰也比较简单和粗糙,以几何形状为主,多为直线,使用的圆圈较小且内部有圆点。史前时期的铜鼓,上下分节,看似有上鼓和下鼓组成。再次,有史时期的铜鼓形状特点是:铜鼓总体上看比较圆滑。中间稍小,两头稍大(但差距不大),鼓身有鼓耳,可多对鼓耳相连,鼓面四方会塑有多把镰刀,多对动物,动物不再是史前时期一样有适当距离,而是可以紧紧相连。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更与东南亚“稻作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反映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这时期纹饰以曲线为主,而且曲线比较精准,有一定频率。这时期铜鼓上下部分衔接较好,一看便是整体。最后,纵观泰国史前时期到有史时期的铜鼓,笔者认为:通过对比泰国铜鼓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泰国古代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有自然崇拜慢慢演变为改造自然即铜鼓上有单纯动物到镰刀的出现。东南亚是“稻作文明”的创始者之一,铜鼓文化与稻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泰国出土的铜鼓表明泰国历史源远流长,同时反映了泰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三、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该民族、该地区的人民有重要关系。当前铜鼓文化面临众多问题。如:铜鼓稀少、铜鼓毁坏、铜鼓文化记录胜少等问题,其中笔者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东南亚铜鼓文化是倍受学术界关注的,随着关注度的提高,铜鼓文化也得到当地人民的关注,但这仅限于当地知名学者,当地政府等,并没有普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可能被普通人民群众发掘,却不能发挥其用途或价值导致铜鼓流失,这无疑是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威胁。因此,笔者对此也提出一下建议,以泰国为例。
首先,由于铜鼓在泰国地区胜少,甚至有些民众根本不知道铜鼓文化的内涵,更不知道什么是铜鼓。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国上上下下具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铜鼓文化的知名度。比如,实行奖励制度,对发现铜鼓的人上交政府予以相应奖励。实行惩罚制度,对毁坏铜鼓的人进行相应惩罚。其次,学术界对泰国铜鼓文化研究不多,很多国外学者无法得到相关信息,这是泰国本国人的优势,学术界人士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学术界人士应该对铜鼓文化进行考证,积极发挥本土优势,比如成立铜鼓文化兴趣组,铜鼓文化考察队等。再次,铸造新的铜鼓,继续传承和发扬铜鼓文化。最后,把傳承和保护铜鼓文化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发展创新,创立铜鼓文化官方Facebook、官方line、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保护和发扬铜鼓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铜鼓文化是东南亚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各民族共同文化的载体。关于铜鼓文化的起源随各有见解,但起源与中国最具有说服力。东南亚铜鼓文化富有深刻内涵,国家众多,作为学者,研究东南亚铜鼓文化需要阅读大量外文书籍,需要懂数国语言,这无疑是研究的难点与挑战。在铜鼓的形状考察方面,更需要深入各国内部,认真调研,这比阅读文献更具挑战,因此,本国学者更具优势。从铜鼓文化的角度看,东南亚各国的铜鼓文化传承和发扬都不容乐观,在研究铜鼓文化方面,本国学者研究不多,因此东南亚铜鼓文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泰国铜鼓文化和中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的铜鼓文化,有一定相似之处,中国也有学者对壮泰铜鼓进行对比研究,也有人探讨东南亚“铜鼓文化圈”的形成,因此研究铜鼓文化还需有全局意识,也许把东南亚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话会更符合铜鼓文化的原型。本文以泰国铜鼓文化为例,是因笔者懂泰国语言,方便查阅对象国文献材料,再通过中国国内文献材料,能够更透彻的了解泰国铜鼓文化。但由于史料不足的原因,笔者的一些观点、一些看法有待考证。总之,从泰国铜鼓文化看东南亚铜鼓文化也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东南亚铜鼓文化的研究。
注释:
[1]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8-9页.
[2]360百科解释: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3](译)?????? ???????????? ??????“???????????????????????” ??????????? ????????????????? ??????
[4][泰]宋习·威拉巴.泰国的铜鼓[J].泰国艺术大学考古系学报,1964.
参考文献:
[1]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8-9页.
[2]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2.
[3]?????? ???????????? ??????“???????????????????????” ??????????? ????????????????? ??????
[4][泰]宋习·威拉巴.泰国的铜鼓[J].泰国艺术大学考古系学报,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