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 于云汉
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潍坊学院海盐文化研究基地”主办,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理工学院、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等21个学术机构和高校的57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21篇。会议开幕式由于云汉教授主持,潍坊学院副院长丁子信教授代表潍坊学院致开幕词,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教授、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会长黄俶成教授分别代表学会作了重要讲话。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热切而深入的讨论,现择其要者,述评如下。
一
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的资料基础和研究方法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的燕生东教授和寿光市文化研究院的赵守祥院长在《莱州湾南岸地区发现的蒙元时期盐业遗存及相关问题》的论文中,介绍了在莱州湾南岸地区发现的蒙元时期的盐场官署、盐业遗址群,以及清理出的地下卤水坑井、过滤沟、沉淀坑、盐灶以及盐工居住的房址遗迹等考古资料情况,还对发现的碑刻和铜印材料作了简单介绍。在这些资料基础之上,作者对该时期的制盐工艺流程作出了推测,同时对碑刻和铜印材料所记载之盐场的位置坐落、官吏设置、管辖范围、历史沿革、年产量进行了梳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深入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王国维先生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通过对莱州湾南岸地区考古发现的蒙元时期的实物材料与有关该时期之文献记载的比较分析,作者指出,就官设盐场名称、盐场位置、分布范围、盐官及属官名称、年产量、锅盘大小而言,两种材料基本一致,但对于制盐工艺流程来说,无论是制盐原材料、取卤和制卤方式,还是成盐过程,考古材料与已有的文献记录都有区别。作者的分析没有止步于仅仅找出区别,而是进一步阐释了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并对研究中的材料抉择和使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蒙元时期莱州湾南岸地区的制盐工艺流程比较特殊,而古代文献记录的多是某地某时之情况,并且古代官方修订的盐业志多延续前人的记录甚至采纳一些传说材料,故有些材料并不真实,与考古发现之材料存在区别,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时需要辩证地分析并以考古发现材料为准。
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程龙刚副研究馆员在其所作的有关川盐古道的调查、保护与开发的大会主题报告中,向与会学者系统介绍了川盐古道的盐运路线、运盐群体及工具和组织、盐运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龙刚副研究馆员的大会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不仅仅是因为报告运用田野调查法和考古发现资料,梳理出了川黔、川滇、川鄂、川湘四条川盐古道的盐运线路,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也不仅仅是因为报告使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向我们阐明了运盐群体的构成和组织状况,以及盐运与地方社会的密切互动关系,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还在于报告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对川盐古道上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系统整理,图文并茂地向学者们展示了码头、古道、古桥、关隘、驿站、古村落、古街、古镇、盐号、祠堂、庙宇、会馆、碑刻、运盐工具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盐运有关的仪式活动、船工号子、背(挑)盐习俗、禁忌、谚语、民间歌曲、戏曲、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主题报告不但让与会学者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更让学者们深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历史重任,感受到了川盐古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泰州学院陈志峰副教授使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对泰州的盐税文化作了专题研究。在《泰州盐税文化形态及影响》一文中,陈志峰副教授指出,盐税文化系指人们在制盐、运盐、盐务管理和盐税征收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研究对象是一切与制盐、运盐、盐务管理和盐税征收相关联的文化,而泰州盐税文化则是以“泰州”地域为界限,围绕盐税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和文化影响,对之可从盐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层面加以分析研究。陈志峰副教授从盐税文化这一特定维度对更为宏观的盐文化所作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二
盐业史研究是历届“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在本届学术年会上,学者们提交的9篇论文从不同层面对盐业史展开了诠释和论述,具体说来,可概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关于海盐盐产地和海盐盐场变迁的研究。湘潭大学吉成名教授在《论江苏海盐产地变迁》一文中,对江苏海盐产地的变迁及其原因作了系统论述。吉成名教授指出,自先秦至民国,江苏海盐产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说来,可以淮河为界区分之,即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江苏海盐产地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区,而民国时期,淮北地区则成了江苏海盐产地的主要分布地区,这一海盐产地变迁主要与海岸线变化及黄河改道等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海洋大学纪丽真教授在《明清山东沿海盐场变迁研究》的论文中,通过对正史、盐业志书、地方志中有关明清山东沿海盐场记载的整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析了这一时期山东沿海盐场的裁并情况、变迁原因,并对清代山东8个盐场的面积作了统计计算,认为清代山东各盐场虽然仍采用煎、晒两种方法制盐,但随着晒盐技术的不断改进,盐民根据离海远近,采取了沟滩、井滩法晒盐,技术大大提高,成为“北方盐产区晒盐技术的标志”。
二是关于盐业教育史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张登德教授在《北京盐务学校研究(1920—1935年)》一文中,利用《政府公报》《财政日刊》《财政月刊》《监察院公报》《江苏省公报》《教育周报》对盐务学校作了详尽研究。张登德教授以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北京盐务学校的成立、整顿、经费、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考试方式、毕业生分配等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北京盐务学校无疑是一所具有现代色彩的专门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200多名现代盐务人才。笔者认为,张登德教授的这篇文章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启发意义,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盐业史研究的新角度,诚如作者所言:“目前学界对中国盐业史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内容涉及盐政、盐文化、盐运、盐民、盐商、私盐、盐税、盐法等方面,但很少有成果涉及中国盐务教育方面”,因此,从一所专门的盐务学校入手对盐业史展开研究,就弥补了国内学界在盐业史研究中缺失的特定角度。另一方面,文章并未局限于北京盐务学校本身,而是通过盐务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爱国救亡活动等社会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为期15年的中国学生爱国运动史。毫无疑问,张登德教授的这篇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金无足赤,以笔者粗浅的理解,如果能对文章所列举之不同年份的课程表加以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社会历史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或从课程表之变化分析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近代中国教育影响的演进历程,文章将更趋完美。
三是关于明清以来至抗战时期盐业治理和盐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孙树芳副教授的《试析明朝中央政府盐政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借鉴》一文,对明朝中央政府的盐政治理作了专题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盐政在明朝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就盐业经济治理而言,具体表现为明政府在继续推行官府食盐专卖制度的同时,转而实行商人专卖制度,其盐政治理可明显划分为政权初建时期前后和中后期两个阶段。盐城师范学院吴春香老师和陆玉芹教授的论文《论乾隆朝的两淮恤灶政策》,剖析了乾隆朝恤灶政策出台的原因、具体措施及其重要作用。她们认为,明清小冰期以来,两淮海盐产区灾害频发,灶民生产生活饱受其害是恤灶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具体的赈济措施是充足的钱粮赈济、适时的平粜借贷、频繁的蠲免缓征,这些措施起到了使灶民幸免于灾荒和匮乏所导致之最恶劣影响的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学院毕昱文博士在《北洋政府时期长芦盐区“体制内私盐”述评》的文章中指出,私盐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规定,其共同点是未向政府缴纳税收或越界销售的盐斤,而“体制内私盐”则是指在民制、官督、商运、商销的引岸专商盐制下,与盐政有关系的灶户、商人、盐官、场警、兵弁等,都可以利用此制度的漏洞和弊端进行夹私、贩私等活动,并且这些涉私活动贯穿食盐的产、运、销等各个环节。毕博士接来下分析到,具体到北洋政府时期的长芦盐区,因引岸专商制沿袭已久,弊端丛生,官吏、兵弁、商人等利用其制度漏洞,偷运贩卖私盐,使得长芦盐区“体制内私盐”盛行,其结果是在芦盐产、运、销的各个环节均存在私盐,即:在生产环节,存在“滩私”;在储存环节,存在“坨私”;在运销环节,存在“邻私”。潍坊学院宋志东博士对抗战时期的山东盐业发展史作了考察和剖析,他在《抗战时期山东盐业的曲折发展》一文中认为,抗战爆发后,一方面是随着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入山东,山东盐区沦陷,日本侵略者建立起了系统的伪盐务管理机构,全面控制和掠夺山东盐业,导致其出现了历史大萧条,而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逐步成立了盐务管理机构,采取了诸多措施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同时积极开展盐业领域的对敌斗争,使山东盐业获得了解放和新生。
四是关于盐神和盐官的研究。潍坊学院的三位学者分别从宿沙氏“煮海为盐”、盐业神祗谱系和盐神信仰等维度,对作为生产者和精神崇拜对象的盐神展开了研究。王明德教授在《宿沙氏“煮海为盐”的开创意义》一文中,从“煮海为盐”开创了中国海盐业的先河、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海洋文明的新时代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作为生产者之宿沙氏的重要贡献。王俊芳教授梳理了盐神信仰的多种表现形式,并系统分析了盐神信仰的深层原因。她在《盐神信仰的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主要基于海盐盐区的考察》的文章中指出,表达和反映人们对盐神信仰的最主要和最普遍形式是祭祀、祈祷和节会,这些不同表达形式的背后是基本相同的意向,即对盐神的信靠和对盐神能力的至高尊崇,而人们之所以对盐神笃信不疑,除盐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在于盐神对于行业生产和行为的调节与规范作用。于云洪副教授的论文《盐业神祗谱系与盐神信仰》不但厘清了纷繁复杂的盐业神祗谱系,还分门别类地对不同地区的盐神信仰作了梳理和归纳,并深入分析了盐神信仰的文化意蕴。她认为,由众多盐神构成的庞杂的盐业神祗谱系,是盐业人开辟榛莽、艰苦创业精神的曲折反映,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特征,而盐神信仰是适应盐业人精神生活需要而出现的神祗崇拜现象,反映了盐业人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也是盐业社会权威崇拜、英雄崇拜、祖师崇拜的一种折射。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侯宇则利用甲骨文和考古资料,从商代之“卤”、商代之“小臣”、商代之“邑”三个方面对商代盐官即“卤小臣”的地位作了分析讨论。其在《从“卤小臣其有邑”看商代盐官地位》一文中认为,在商代,随着盐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而设置了“卤小臣”,从身份地位上来看,“卤小臣”应当是管理盐业生产的外族贵族,和其他生产部门的“小臣”相比,“卤小臣”的地位逐渐提升,这反映了商代盐业生产总体上由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生产、统治者对盐业控制逐渐加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场景。
五是关于盐业与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近年来,盐业特别是两淮盐业与区域社会变迁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了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界当下的研究,在时段上主要集中于清代,在研究对象则主要指向盐商,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对宋代两淮盐业与区域社会变迁进行过研究,但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基于此,盐城师范学院宋冬霞教授的《宋代两淮盐业与区域社会变迁探析》一文,从经济、人口、文化、社会运行四个层面剖析了宋代两淮盐业与区域社会变迁的关系。她认为,宋代两淮盐业经济的发达繁荣了区域经济,提升了区域的政治地位,给区域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引发了区域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社会变迁。
三
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切与盐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不仅研究的内容繁杂庞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多种多样。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交的4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盐文化作了精辟而独到的研究。
首先是对盐业民间歌谣的研究。民间歌谣是在民众之中风行的一种通俗文化,是广大民众以艺术的形式对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再现,歌谣的内容反映了民众对生产生活的态度及对其时之社会和政治统治的褒贬评价,对民间歌谣作总体研究,不但能从社会史的角度勾勒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史,而且还能从中寻找到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而作为民间歌谣之重要组成部分的盐业民间歌谣,则“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盐业劳动人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生动地传达了盐业民众的爱与憎,是盐业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真情流露与艺术再现,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正因如此,河南省盐务局张银河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孜辰对中国盐业民间歌谣作了系统研究。他们的《中国盐业民间歌谣研究》一文,把中国的盐业民间歌谣划分为了劳动歌、生活歌、言情歌和故事歌四类,并以历史时间顺序为纵线,以不同的盐区为横线,以搜集整理的41首盐业民间歌谣为例,对这四类歌谣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作者分解放初期、“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阶段,以86首盐业民间歌谣为样本,缕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时期的盐业民间歌谣与该时期时代特征间的密切联系,彰显了盐业民间歌谣以艺术形式折射历史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最后,文章针对盐业民间歌谣与其他民间歌谣的区别,将其特征概括为“语言生动、朴实无华”“盐行企业、真实画卷”“紧跟时代、弥史不足”三点。
其次是对盐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与保护研究。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相辅相成,有历史记忆,才会有文化的传承、思想的延续、学术的弘扬,而文化遗产则是历史记忆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是保留和重构历史记忆的根基。有鉴于目前严峻的盐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的邓军主任以川盐古道的文化遗产为例,对之进行了调查和反思。他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一文中指出:“位于我国西南及中南地区的川盐古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沿线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遗存了古盐道、盐号、驿站、碑刻、古镇、古桥、会馆及船工号子等物质和非物质盐运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加快及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川盐古道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和急剧消失局面。现阶段,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存在着缺乏协调保护机制、破坏性开发、文物保护滞后、‘非遗传承面临危机等问题,需要沿线各地联合行动、建立保护机制、及时普查抢救及开展合作研究等加以保护。鉴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应借鉴国内外文化线路遗产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盐运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和开发等现实问题,将其保护与沿线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结合,探索出一条由陆地道路和水道混合类型构成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管理的有效模式。”邓军主任的这篇论文既有深刻的学术思考,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沉重的历史和现实责任,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最后是对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把海盐文化移植入旅游业不仅在学理上突破了原来的旅游理论模式,还能因海盐文化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底蕴和内涵而极大地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因而,本次研讨会上,海盐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江苏盐城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于海根教授以盐城为例对之进行了研讨,他在《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盐城市为例》一文中认为,在区域竞争以文化论输赢的21世纪,具有两千多年海盐文化历史的盐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于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盐城独特的海盐文化旅游特色,今后盐城在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现有文物资源的利用”、“加强海盐文化载体的研究和文物征集”、“整合社会力量,直面盐城旅游业面临的调整”。潍坊学院的刘勇教授则以潍坊为例着力研究了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他在《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路》的文章中提出了“规划和建设滨海海盐文化博览园”“编纂出版《滨海(潍坊)盐业史》旅游丛书”“大力发展海盐民情风俗特色体验旅游”“开发具有潍坊海盐特色的旅游产品”“组织开展渔盐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凝练潍坊城市精神无形旅游资源”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总体上看,这两篇文章既有学理上的深思,又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与会学者在本次“海盐文化与盐业史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学术论文和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盐业考古与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盐产地历史变迁、盐业与区域社会、盐业教育史、盐业政策与盐政治理、盐神与盐官、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诸多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历史学、考古学、考据学的研究方法,也借鉴和运用了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体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研究着力点上,既主要围绕盐业史展开,又有对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有重点讨论,其中,不但有学理上的思考,还有实际应用方面的对策研究,观点上亦异彩纷呈。本次学术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召开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侯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