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鹃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去是除旧布新、迎禧祈福,合家团聚,以表达对未来一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现在,人们在节日里释放情感、表达心理诉求、放松减压,加强人情往来、整合人际关系。也许是这种改变并不完全,加上社会节奏加快,人际关系逐渐疏离,生活负担过重,财富和生活目标过高等原因造成社会普遍认为“年味变淡”,“过年不幸福”等。
例如,现在的春节越来越物质化、简单化,那些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渐渐远离了我们。几十年前,压岁钱只有几毛钱、几块钱,到现在变成几百、上千元,已经成为人们的负担。通过搜索,发现不少网友都对这种攀比怨声载道,此举也有悖压岁钱的本质。
那么,现在过年到底有什么问题,到底如何在过年的过程中找到幸福的感觉呢?
A每年春节常听到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多少远离家乡的人心中怀着对过年的期盼,不嫌路途艰辛,不嫌车票难求。有调查在6个城市的最新统计显示,因“除夕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的夫妻达28.4%。
春节是团聚的节日,随着社会的变化,“全家人”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夫妻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并因此发生争执,最后常常变成了争夺所谓“自尊”和“公平”的争斗。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家庭秩序被打破,新的家庭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夫妻亲密关系不够稳固的情况下,各种家庭内部的大小争执势必此起彼伏,“回谁家过年”只是相关问题的一个集中表现。所以,这个问题既是危机也是提升婚姻质量的一个重要契机。
首先,夫妻双方要明白“回谁家过年”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双方的想法和感受。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双方可以分别写下自己的理由、需求和情感,以及观察到的对方的行为及自我感受,然后双方交换,认真讨论。尝试了解自己和对方为何如此在意这件事,这件事对双方有何心理意义,最终发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当然,在双方仍然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还可以审视双方是否真的建立了足够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足够关心对方,在关系中双方始终能够保持适当的受益和受损以达到相对公平,学会用妥协来表达爱,在关系中有足够的亲密、激情和承诺。
从家庭发展角度上来讲,新的家庭建立之后,我们本来就应该与父母的原生家庭拉开一点距离,建立自己的生活习惯、沟通模式、情感模式等一系列家庭结构。一定的分离才能逐渐建立这种独立的、成熟的结构。
所以,过年不必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轮流回去或者整合所有的长假轮流回去,有助于这种有益的分离。从老人的角度讲,可以在儿女回来的时候,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儿女不回来的时候,建立自己的生活节奏、爱好和模式,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旅游项目等,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活力和创造性。
这种与儿女的分离,也是学习以超然的态度应对生活,使自我调整大于对生活的失望,获得智慧品质的过程。这种品质既是老人本身新幸福的开端,也必然影响下一代对社会的幸福感受。
B大年初二之后走亲访友,哪家都得喝两杯,不少人体重直线上升,甚至出现胃疼、血压升高、酒精中毒等。
春节本来是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所以演变为以吃喝为主,从个人角度讲,有的人是过去长期供给不足造成的一种心理满足的需要;有的人是生活中缺乏内在的创造性,想通过吃喝得到部分的满足;有的人是需要这种氛围来降低他人的防御,达成自己的目标。从社会角度讲,飞速发展的社会让春节缺乏新的有意义的模式,就自发形成一种从本能出发又不违背最基本社会规则的简单模式,而饮食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因此,过年吃喝要有节制,不要让大吃大喝伤肝、伤胃又“伤心”,最好能够保持对自己和生活真正的兴趣,接纳自己的全部,拒绝在饭桌上无原则地从众。如果在某些人那里无法做到这些,不妨更多地与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爱好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和朋友们一起建立共同的春节行为模式,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更容易感受到内在的控制力,是保持自尊和获取真正的自由和快乐的最好方法。
节后综合征 不是春节必选项
在工作状态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会建立一套适应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以适应快节奏,如果一下子停下來就会像急刹车一样停不下来。同样,节后的上班族常常出现什么也不想干,干了也没有效率的现象。
对于节后的困乏,要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适应,出现工作精力不济的情况可以喝点茶、咖啡提神。每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深呼吸,赶走焦虑,中午还可以打个盹,保证起居有序,早睡早起。更重要的是要适当运动,保持心身活力。
春节是春季的开始,我们可以从这七天开始,不为一点面子与他人争执,不为一句赞许而喝下自己所无法接受的烈酒,不为自己无法拥有的东西而沮丧,发现自己需要的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找到不同于以往、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