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与《东方杂志》

2016-05-30 10:48周武
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

周武

杜亚泉是一个具有科学头脑、坚持理性的人,也是一个温和渐进的改良主义者,不相信一阵呐喊或一两次激进的运动就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他的所有这些思考大致都沿着温和渐进的改良进路展开。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初定名为《东亚杂志》,正式发刊时依张元济的建议更名为《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分社说、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杂俎、小说、丛谈和新书月旦等15栏目,除撰译社说、广辑新闻外,并选录各种官民月报、旬报、七日报、双日报、每日报名论要件,主体部分是分类选刊当时比较权威性的文献和时政资料,同时刊出诸如《各省理财汇志》、《各国理财汇志》那样的信息性材料,署名文章极少,可以说是一份汇集各种时政资料和信息性资料的大型文献性期刊。从1908年第6期起,言论部分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仍以时政性资料为主。

杜亚泉在加盟商务印书馆后,除了大规模地编译近代自然科学书籍外,从1911年起,杜亚泉兼任《东方杂志》的主编。他上任伊始,即对《东方杂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良,此后的《东方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主编与改良

杜亚泉接任主编后,立即宣布对《东方杂志》进行“大改良”,在第8卷第1期卷首刊出广告,其中说:“国家实行宪政之期日益迫,社会上一切事务皆有亟亟改进之观,我《东方杂志》刊行以来,已阅寒暑,议论之正确,记载之翔实,既蒙当世阅者所许可,顾国民读书之欲望,随世运而俱进,敝社同人不得不益竭绵力以谋改良。兹于今春扩充篇幅,增加图版,广征名家之撰述,博采东西之论著,萃世界政学文艺之精华,为国民研究讨论之资料,藉以鼓吹东亚大陆之文明。”具体的改良办法有五:

(一)改32开本为16开本,每期80页20余万字,字数较前增加一倍;

(二)每期卷首列铜板图10余幅,随时增入精美之三色图版,各栏内并插入关系之图画;

(三)各栏内揭载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伦理、心理、文学、美术、历史、地志、理化、博物、农工商业诸科学最新之论著,旁及诗歌、小说、杂俎、游记之类,或翻译东西杂志,或延请名家著作,以启人知识、助人兴趣为主;

(四)记载时事,务其大者,近自吾国,广及世界,凡政治上之变动,社会上之潮流,国际上之关系,必求其源委,详其颠末,法令公文亦择要附录焉;

(五)定价特别从廉,仍如曩例。

与此同时,在同一版面上还刊登了《悬赏征文略例》,向社会各界征求关于政治及时事、有形无形诸科学、农工商实业方面的论著,以及诗歌、小说、杂俎、游记和游戏娱乐方面的论著。

与以前相比,“大改良”后的《东方杂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内容方面,以前以选刊各种时政资料为主体,署名文章极少,现在以发表署名文章为主体,扩大篇幅,取消了谕旨、奏章等官方文件,同时大大压缩时事资料方面的篇幅;以前强调资料性,带有明显的资料选刊性质,现在改为时论性与学术性并重,旁及知识性和趣味性,可读性大大增强。在形式方面,以前为32开本,现在改为16开本;以前仪在卷首列数幅图片,现在不仅在每期卷首列铜板图10余幅,并随时插入精美的三色图版若干,而且在各栏内插入关系之图画,令人赏心悦目。

这种变化,只要将改良前的最后一期(第7卷第12期)与改良后的第一期(第8卷第1期)的目录略作比较,即可以一望而知。前者分图画3幅、谕旨若干则、论说1篇、记载(内分中国大事记及补遗、世界大事记,中国时事汇录、世界时事汇录)、文件(公牍1篇)、调查(世界调查录1篇)、附录(新知识、杂纂、杂俎、小说)、各表(京外职官表和金银时价表);后者分图画(铜板图、三色版图12页、插图54幅)、言论3篇、中外时事13篇、学术论文7篇,另有科学杂俎、连载小说、诗选、杂纂及中国大事记、外国大事记和职官表。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前者大体沿用戊戌年代《时务报》的模式,以有限的论说和大量的时事资料为主,后者则开创了中国杂志界的新格局,以刊登各种论著为主体,大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现代杂志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杜亚泉的“大改良”,对中国当时的杂志界而言,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它代表了一种现代杂志的崭新理念。此后创办的综合性杂志如《大中华杂志》等等大体都套用《东方杂志》的模式。单凭这一点,杜亚泉在中国期刊史上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撰写与译述

经过杜亚泉的“大改良”,《东方杂志》焕然一新,“销行1万份以上,打破历来杂志销数的纪录”,成为当时中国杂志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期刊。1934年1月胡愈之以“《东方杂志》编辑部”的名义撰写的《追悼杜亚泉先生》一文对此曾做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其中说:“杜亚泉先生主编《东方》……先后共历九年。当时中国杂志界还是十分幼稚,普通刊物都以论述政治法令、兼载文艺诗词为限。先生主编《东方》后,改为大本,增加插图,并从东西文杂志报章,撷取材料,凡世界最新政治经济社会变象、学术思想潮流,无不在《东方》译述介绍。而对于国际时事,论述更力求详备,对于当时两次巴尔干战争和一九一四年的世界大战,在先生所主编的《东方杂志》,都有最确实迅速的详述,为当时任何定期刊物所不及。《东方杂志》后来对于同际问题的介绍分析,有相当的贡献,大半出于先生创建之功。”

在主编《东方杂志》期间,杜亚泉除了处理繁忙的编务,延请名家撰稿外,还大力译述介绍“世界最新政治经济社会变象、学术思想潮流”,在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方面亦致力于“科学思想的灌输”。从《东方杂志》第8卷第1期到第16卷第12期,他亲自撰写和译述的关于政治时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著多达300余篇,几乎每一期上都有他的多篇论著或译述,最多的一期甚至有12篇论著和译文出自他的手笔。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在数量惊人的论著中,杜亚泉始终以一个启蒙者和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纵横论列,在社会改造、政治鼎革以及东西文化问题上留下了许多极富针对性的深邃思考。譬如在国家与社会问题上,他倡导“减政主义”,认为“政府之进步,仰社会之提携”,政府不应当过多地干预社会,而应当尽力培植社会的活力,并保证其得以顺畅的发展,防止其因受阻而枯竭。在新旧问题上,他主张“接续主义”,所谓“接续”指的是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二者不可割断。接续主义“一方而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他认为有保守而无开进则拘墟旧业,有开进而无保守则使新旧之间的接续截然中断,势必动摇国家的基础。在东西文化问题上,他提倡精神文明,发扬东方思想,但并未放弃科学的立场,“其人生观和社会观,始终以理知支配欲望为最高理想,以使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为最后的目标”,对于固有文明主张“科学的刷新”,反对“顽固的保守”;对于西洋文明主张“相当的吸收”,但反对“完全的仿效”。……,杜亚泉是一个具有科学头脑、坚持理性的人,也是一个温和渐进的改良主义者,不相信一阵呐喊或一两次激进的运动就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他的所有这些思考大致都沿着温和渐进的改良进路展开。

论战与告别

然而,从辛亥到五四,随着“共和政体”的蜕化变质,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场以激进反传统、重建现代价值为主旨的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蓬然而起,它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并迅速蔚为时代主潮。在新文化凯歌行进的精神气候之下,杜亚泉的渐进改良的理念就“显得过于稳健,过于持重,过于保守了”。据说,当时杜亚泉曾作打油诗讥讽“新青年”所倡导的白话诗,其诗云:“一个苍蝇嘶嘶嘶,两个苍蝇吱吱吱,苍蝇苍蝇伤感什么,苍蝇说:我在作白话诗。”对白话诗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新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说明他与时代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作为《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与时代之间的这种反差,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东方杂志》与时代主潮的偏离,这种偏离又反过来决定了杜亚泉及《东方杂志》的命运。

尽管杜亚泉渐进改良的理念有着独特价值和意义,“其思路之开阔,立论之坚实,见解之深邃,往往难为后人所超迈”,但在当时的思潮背景中,杜亚泉及《东方杂志》非常自然地成了“新青年”集矢的靶子。

1918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5卷第3号上发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遂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东西文化问题大论战。同年12月,杜亚泉在《东方杂志》第15卷第12号上发表《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回应陈独秀。次年2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第6卷第2号上发表《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作为一种间接回应,杜亚泉在这一年的《东方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大战结束后国人之觉悟如何》《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功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新旧思想之折衷》《何谓新思想》等论文,全面申论了自己在东西文化问题上的主张。但由于《东方杂志》与时代主潮的偏离,以及由此而受到“新青年”的猛烈批评,使《东方杂志》日益显得陈旧落伍,销量亦急剧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声誉与营业上的双重考虑,商务领导层决定改组《东方杂志》乃成必然。于是,1920年初杜亚泉无奈地告别了《东方杂志》!

关键词:杜亚泉 商务印书馆 东方杂志

猜你喜欢
商务印书馆
最有思想的句子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最有思想的句子
最有思想的句子
建国前商务印书馆股东决策与监督权利分析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制度比人更长久——《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序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