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为民
摘要:本文从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革、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及对外技术交流等方面介绍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71-02
一、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专业社会需求调研结果,同产教结合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确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定位,并进行工作领域分析,从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发电厂系统分析能力、机组的运行能力、事故处理能力、具备发电设备及辅机的试验能力、发电设备的安装及检修能力、现场组织管理及节能分析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职业岗位,以国家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汽轮机检修工、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检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参考,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电力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并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面向发电企业为特色,完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过程,实行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提升电力行业职业能力训练的成效,严格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提升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提高企业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
建立产学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发挥外聘企业专家的作用,加强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明确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其责任心和荣誉感,调动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产企业的实习质量和效果。
2.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紧跟时代发展,把握火力发电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与火力发电技术同步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营造真实工作情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发挥优质核心课程示范作用,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
三、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学习单元,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基本到核心,而后拓展,从单一操作到综合训练,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河南电力行业协会、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专业核心课程做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并进行推广。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仿真实习、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相关专业群及其他专业的资源库建设。紧贴现场实际,将企业技能竞赛项目和评价方法引入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技能和设计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出去进修或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申报教研和科研项目、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建成由2名专业带头人、6名专业骨干教师和10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五、实(习)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真实与仿真实训环境。按照企业岗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以发电厂运行与检修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群教学、科研需要,为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开发服务。在教学上,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实训项目训练都是真正的实境教学,火电厂仿真运行是仿真性训练教学,与在电厂集控室操作相同。这样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就是其第一任职岗位所做的工作,使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最大限度地缩短,达到学工衔接的目的。加大火电厂仿真培训中心的投入力度,建成5套不同型式火力发电机组仿真机,满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对火电仿真培训基地的基本要求;进行火电厂仿真培训中心的集控室仿真环境建设,增加操作员站台数至120台,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时数;升级网络结构,提高仿真软件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争取建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挂牌的“火电仿真培训基地”。新建汽轮机状态检修实训室,使本专业发电设备检修实训上一个层次。由于国家节能与环保政策推行力度加大,为了满足企业对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日益增多的需求,拟建节能与环保检测技术实训中心,该中心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
2.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机制。学校和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亚能兴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协议,实行实习企业协议制度,通过协议保证工学结合。深化跟班生产实习组织与管理力度,跟班实习实行师傅带班制,即实习企业有专门的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学校也安排有指导实习的教师,生产实习成绩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
3.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制定管理规定、运行办法和考核办法,开发制订能力培训包、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工作,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和创新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开展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开发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途径,研究如何才能与企业进行长久的合作,研究如何使生产实习得到较好的效果。
5.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制订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场地使用规定、实训人员管理规定、材料领用管理规定、设备使用维护管理规定、生产性实训管理规定、生产实习管理规定等。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将企业文化引入实习实训过程。
六、加强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1.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与服务功能。积极承担纵向与横向的科技开发项目、联合攻关项目及成果推广项目。计划每年至少立项2项省级、5项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或校级科研项目,30%的教师参与科研与技术服务,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直接技术服务,使企业生产、专业教学、科技开发与推广得到实质性结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开发、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项目,以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依托,积极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方面的探索。
近年来,国家关于节能与环保的法规不断出台,为了满足企业对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日益增多的需求,拟建节能与环保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继续发挥在循环流化床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服务。深入开展发电机组性能评测、机组大修前后热力试验、循环流化床锅炉调试指导、优化运行分析、锅炉改造设计、脱硫方案設计等技术服务项目。教育培训方面,要面向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适应企业对培训越来越高的要求,跟踪电力新技术,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如培训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二维图片、现场照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培训内容;为了使企业职工不脱产、不离岗就能接受新技术培训,应积极开发适于互联网的远程多媒体培训软件。开展产学研深度结合,把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为电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为科教兴豫做出积极贡献。
2.大力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以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为依托,加强在职职工、转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年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在岗职工300人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
3.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同行的交流。到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办学经验,聘请电力生产方面的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积极开展面向全国的校际交流,继续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的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