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
金器是指以贵金属黄金为基本原料加工而成的用具、器皿、饰件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金器工艺是民族艺术之林的一朵美丽的奇葩。金器作为贵重工艺品,历来受到鉴藏家们的珍视。
公元前五千年埃及的拜达里文化时期就有黄金制品出现。我国金制品出现很早。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出土最早的黄金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环。我国黄金的制作和使用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代已有较为成熟的黄金制品了。河南、北京、山西、河北等地的商代墓葬中,都有小件金器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另外,在北京和山西的一些商代墓葬中还出土有金耳环、金臂钏等金器。那时,人们已开始把金制品用做装饰物了,金器制作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生产黄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拣和采出自然金。对黄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锤揲法,冶炼技术和金器制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黄金生产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黄金产地进一步扩大,从黄河流域扩大到了长江流域及其相邻地区,而且采金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已从拣拾自然金,发展到利用重力法淘金,除发展了砂金采金技术外,已开始从原生矿中开采岩金。黄金使用范围扩大,出现了黄金货币。金器的制作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作出来的金器极为美观精巧,品种扩大,装饰更趋艺术化。在形制和花纹上受到当时青铜器的深刻影响,比如在纹饰上常见的就有蟠螭纹、龙凤纹、几何线纹等,繁缛富丽,具有当时青铜器的装饰风格。在品类上也扩大到用于日常的实物方面。比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螭纹金盏,就是我国较早的金质器皿,重2156克,含金量为9970。工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装饰也非常富丽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郢爰是战国时楚国的货币,“郢”地名,是楚国的首都, “爰”一说货币名称,一说称量单位。郢爰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充分体现了金作为贵金属的货币实用功能。(图2)
秦汉时期,金器的发展又有提高。秦代的年限极短,迄今尚未发现有关的金器,目前只有从文献上管中窥豹,如《史记-秦本纪》:“秦始皇葬骊山,以黄金为凫雁。”汉代黄金产地更为广阔,除黄河、长江流域外,还延伸到这两大流域的相邻地区,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也出现一批产金区。汉代金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普遍提高,特别是制作工艺上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使得金器的制作已从青铜器制作传统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种类。可以说,两汉时期,金器的基本工艺都已形成,这为唐宋金器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徐州狮子山汉陵出土的金羊头,可以一窥汉代金器的风采。(图3)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黄金产量大幅下降。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在金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1979年镇江跑马山东晋墓出土了金佛像牌,像牌长5.1厘米,宽2.8厘米,厚0.1厘米,呈长方形,背面刻折线纹,正面线刻金身佛像。佛像头似肉髻,大耳垂肩,眉如初月,眼鼻活泼,面相清净,面带稚气,全身赤裸,胸部乳突,双手斜斜下垂,手长过膝,手心向前伸开,双脚并立,脚跟相对,脚趾向外,呈“一”字形状。佛像头后并饰庄严佛光两圈。(图4)
唐代是金器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黄金加工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更加丰富多彩。据《唐六典》记载有14种技术:(一)销金:熔化散碎黄金;(二)披金;分离黄金;(三)镀金:在金属表面着金;(四)砑金:以金饰器物;(五)泥金:以金粉与胶混合成金色颜料;(六)缕金:把金做成丝;(七)捻金:将金丝捻成金线;(八)戗金:在器物上雕刻后,嵌填黄金;(九)圈金;将金材弯曲成圆形;(十)贴金:将金箔贴在器物上;(十一)嵌金:在器物上嵌金饰;(十二)错金:将金嵌在器物上,用磨石打平;(十三)裹金:在器物上包扎金丝或金箔;(十四)鎏金:同镀金相似。这个时期考古中金器较多,各地都有较多的出土,其中以1970年,陕西省西安附近的何家村出土的金器最为精美。何家村金器中有一件舞伎八棱金杯充分体现了唐代金器工艺的高超水平。金杯口沿稍微外敞,体为八棱形形状,连珠把,八棱连珠圈足。外壁口沿下錾有一圈联珠花纹。特别是外壁八棱每棱间錾刻上舞使,各呈舞蹈状,姿态优美。金杯造型新巧,纹饰华美,具有唐代的装饰风格。(图5)
宋代金器发展的特点是使用范围扩大,金器不仅是王公贵族享用,更扩大到一般下层市民阶层。在造形和纹饰上以素雅大方取胜,一反唐代的富丽华美之风。宋代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金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有铭款的金器显著增多。宋代金器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虽不及唐代金器那样丰满富丽,然而却具有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与宋代艺术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花式繁多。从收藏于江苏江阴市博物馆的宋代五花头金簪,我们可以领略宋代金器的风采。金簪头为弧形,上有三角体的花头5只。花头正面为长方形,上有如意菱形开光两圈,外圈作锦纹底饰,内圈饰花乌,姿态各异。中间一花头内饰勾喙雀乌,展翅作飞起状,雀乌四周缠绕花卉、草叶,向左向右两花头内饰向下翻飞的凤凰,最靠边的两花头内圈开光饰展翅飞起的勾喙雀乌。五个花头侧面纹饰一致,从制作工艺上来看,采用焊接、切削、抛光、累丝、锤鲽、镂雕等手法,先将五个花头分制,而后用金条将其连接在一起,接头处均用小金丝缠绕。造型别致而美观。(图6)
元代金器的风格与宋相近,但在技法上有所创新,比如常用圆雕和高浮雕技法。1960年4月无锡市南郊钱裕墓出土了一件元代棠形貘纹金带扣,体现了元代金器的风格特点。金带扣呈四曲海棠,中间是空心的,正面锤出较小的海棠形凸弦纹,形成内外边框间内凹的宽边,内圈海棠形框内下凹,用钢模锤出一个回首貘纹。貘鼻子圆凸,竖耳瞪目,身躯肥硕,全身刻兽毛纹,矮足翘尾,作正在行进中回首反顾后方的瞬间状态,形象颇为生动。带扣背面镂雕六结花瓣纹,右侧有铭文“十分赤金陈铺造花押”。带扣中空,正、背面及系扣分别焊接而成。元代在金带扣上刻以貘纹为图案,当是取避邪之意。(图7)
明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金器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时期,上层社会大量用黄金制作数量惊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其设计科学合理,工艺技术高超,制作精细入微,集传统的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最具有时代风格的是明代的金器广泛采用宝石镶嵌工艺。从明代开始,金质冥钱逐渐开始流行,从己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发现,大多数墓葬不仅使用铜钱作冥钱,而且还出现了金质冥钱。到了明代中后期,金质冥钱的使用,更为普遍。这些金质冥钱形制不一,钱文各异,蔚为大观,构成了中国货币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图8)(图9)
清代金器工艺继元、明之后有了新的发展,其社会功能更加多样,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器形、图案也有很大变化。尤其是其工艺之精,制作之巧为前人所不及,特别是皇家宫廷用器,更是登峰造极之作。清代金器的制作工艺有范铸、锤鍱、焊接、点翠等,并综合了突起、隐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各种手法。1970年江苏吴县灵岩山毕沅夫妇墓出土的金凤冠较能反映这一时期金器的特点。金凤冠冠框由金丝编成,上面缀云彩,牡丹花卉,饰金凤七只,中心一朵大牡丹,内嵌碧瑕一颗。圆形火焰字牌8个,各阴刻楷书一字,“日月”、“奉天”、“诰命”、“朝冠”,另有长方形火焰牌一块上阴刻“恩荣”二字。抹额为双龙戏珠纹,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图10)
金器因其质材贵重稀少,颜色华丽庄重,被历朝历代的人们视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金器也因质材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而成为最受历代工艺匠人欢迎的加工对象。天生丽质的金器,不仅是自然界中的贵金属,而且又彰显着制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百炼干锤,精工细作的各种金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承载着人们心中无限渴求的美好愿望,在中国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