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忠
【关键词】 初中语文;情感;生活;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99—01
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初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初中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橘灯》,教师可自制小橘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初中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初中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初中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初中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初中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橘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即所谓有感而发,教材中的范文无不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文情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与培养。教师在让初中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初中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初中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三十六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脚本,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其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初中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初中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初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初中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初中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点拨动情,唤起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首先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