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巧莲
【摘要】中国游客在国内外的“不文明行为”屡见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实是公民的道德问题;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游客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教师如何依托英语学科特点,开发、利用教材中的元素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呢?
【关键词】文化差异学科特点文明素养有效策略
一、一种现象引发的思考
综观媒体报导的中国人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确实是有些中国人的公共道德存在问题;二、则是由于东西方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冲突。
教师如何依托英语学科的特点,开发、利用教材中的多种元素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呢?笔者将从“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明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依托教材,提升文明素养的有效策略构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明行为”教育的必要性。
(一)、小学阶段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通过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可得的。学生的语言、待人、姿态、仪容等均可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良好的人格也经由学校这个环境而养成。
韩国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申宜真认为“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这个世界的。在进入小学之后,他便开始以客观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从别人的立场来进行思考,这是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进入社会圈子的准备过程”(申宜真,2011)。
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就可以抢先在孩子们“人格”的“白纸”上画上大众都欣赏的“漂亮”的“颜色”。
(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描述英语课程的“课程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并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包含了所学语言国家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教育部,2012)等。
三、依托教材特点,提升文明素养的有效策略构建
(一)、利用教材中的特色板块,培养跨文化意识
人教2003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末尾的“Culture” 或“Good to know”部分都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很好的教材。其中,非常明确的与“文明行为”教育有关的是其中六个内容,如下截图所示:
这些都与媒体报导的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有直接相关性。
图①介绍了什么是 “doggy bag”(打包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的现象。
图②可以教育学生进出公共场所和上厕所排队时应该有序、有礼,也可以提供一些国外厕所里的提示语,如“便后请冲水”等,让学生讨论只有中文提示而不是用其它语言提示的原因。
利用图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礼让”精神,并且教师要拓展学生对“Excuse me!”的认识。
图④则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在公共场所不能干的事,如喧哗、推挤等,训练学生使用“室内语调”和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
图⑤则告知学生应该看懂得一些交通标志,并遵守它所告知的交通规则。
图⑥可以与图②相结合,批判中国、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如厕习惯。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处理内容时进行删减,为学生大胆开口扫清障碍;要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内容入手,使孩子有亲切感和实际体验可说;在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任务方式,避免重复,通过说唱歌谣、做游戏、表演小草和观看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在新授单词句子中渗透文明行为教育。
1. 在人教2003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 “文明”内涵的单词。如案例3:四上Unit2中学习字母 “Qq”时,出现了一个单词 “queue”。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只要注重对单词的听、说、认读的训练,还可以挖掘这个词的“文明”意义,引导训练学生正确地“queue” (排队)。
2. 有一些看似寻常的英语句子其实也蕴含着一些“文明”禮仪。如案例4:四上Unit5的Lets chant
“Pass me the fork. Pass me the knife ...”
这个歌谣包含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在餐桌上,如果你要拿比较远的餐具或食物,不能自己站起来然后垫脚尖伸长手臂去拿,或者走过去地拿;而要有礼貌地请别人递给你。否则,就会显得很没有教养。
(三)、利用时事新闻进行文明行为拓展
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请讨论在名胜古迹游览时,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并且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明的理解不同,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不是绝对的,也要因地而异,有“跨文化意识”(教育部,2012)。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型供孩子讨论时使用,也可以让他们放开了用中文说。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并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知识和“文明”旅游。
总而言之,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快速发展的小学阶段,加强“文明行为”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英语教师来说,就是不只要记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教育部,2012),还要时刻记着它的“人文性”(教育部,2012),架起一座东西方文化间“文明交往”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姚鑫山. 2000. 个别心理辅导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申宜真. 2011. 小学生心理百科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人教社. 20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供三年级起使用) 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