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差异研究

2016-05-30 19:35马玲董佳潘亚刘月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0期

马玲 董佳 潘亚 刘月

摘要:本文以朝鲜族青少年为研究群体,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和总结了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青少年的非遗认知特征等相关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朝鲜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青少年;认知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83-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内涵的理解,可以引用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参观中国非遗专题展时的话:“非物質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重要性所作的精辟阐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有关非遗定义的表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二、朝鲜族非遗的组成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反映民众的社会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它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民谣(主要指歌词)等。朝鲜族拥有较为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这些遗产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到2012年为止,已经收集的朝鲜族民间故事达2000多篇,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朝鲜族三大故事大家”的金德顺、黄龟渊、车炳杰。黄龟渊(1909-1987)是朝鲜族故事大王,他一生讲述了1070篇民间故事,被称为中国三大故事大王之一。黄龟渊讲述的故事,不仅为研究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提供了比较珍贵的资料,而且为研究朝鲜族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以及开展朝鲜族民间文学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口传文本。

2.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是指用本民族独有方式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音乐作品及其演奏方式。迄今已收集到的朝鲜族民谣曲调达400多首。传承至今的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伽椰琴、奚琴、洞箫、短箫、木笛、唢呐、长鼓、圆鼓、锣等。其中,洞箫是中国朝鲜族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每逢节日或乡村有婚礼、花甲、生日典礼,就会有洞箫演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洞箫演奏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普及。目前洞箫艺术已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为具有浓厚朝鲜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品牌,并初步形成了以“洞箫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3.传统舞蹈。传统舞蹈是指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一种肢体语言表现形式,它具有较强的自娱性和稳定性,是了解一个民族肢体语言艺术的重要窗口。迄今为止,已收集的朝鲜族传统舞蹈共有30多种,其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扇子舞、僧舞、长鼓舞、鹤舞、狮子舞、手巾舞、碟舞、手搏舞、雅拍舞等。

4.曲艺。曲艺是以台词或唱腔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表演一定的生活内容以起到喜剧效应的表演艺术。在朝鲜族的曲艺中,既有从古代传承至今的传统说唱艺术形式“盘索里”等,又有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台词为主的表演艺术形式“三老人”。“三老人”以说为主、唱演为辅,运用延边地区的方言,具有延边的地方特点。由演员分别模拟进步、中间、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以争辩形式演出,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评错误思想、落后现象,嘲笑和抨击敌对潮流。“三老人”具有人物定型化、结构程式化的特点,尤其是语言幽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另外,还有民族固有的相声形式,它有“漫谈”(相当于单口相声)和“才谈”(相当于对口相声)两种类型。

5.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传统娱乐活动,它通过身体活动和心智活动来追求愉悦效应。朝鲜族的传统游戏大体上可分为身体活动游戏、使用器具的游戏、智力游戏和儿童游戏等。身体活动游戏有摔跤,使用器具的游戏有栖戏、斗花、数千、秋千、跳板、射箭、拔河、农乐舞等,智力游戏有象棋和围棋。儿童游戏主要有放风筝、打尜尜、打木棍、扇洋画、玻璃球游戏、滚铁环、小棋类、踢毽子、跳格、跳绳、抓子儿、翻花样儿等游戏。在这些民俗游戏中,摔跤、秋千、跳板、射箭等游戏,在解放前已经发展为传统的竞技运动,而秋千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6.传统手工技艺。朝鲜族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随着朝鲜族的迁入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目前,常用的朝鲜族传统乐器有30多种,均以竹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以弦乐器为辅。流传至今的弦乐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筝、奚琴等;竹木管乐器有横笛、筒箫、短箫等;铜管乐器有唢呐和铮;打击乐器有长鼓、圆鼓、龙鼓、手鼓等。朝鲜族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奏出的音乐以旋律清新、流畅、婉转、轻快以及长短节奏丰富而著称,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7.民俗。朝鲜族民俗主要包括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秋夕节、冬至等民间节日,周岁筵席、婚礼、花甲、回婚礼、葬礼、祭礼等人生礼仪,采参、打猎、捕鱼、伐木、放木排、农耕等生产民俗和传统服饰以及家神信仰、村落信仰、巫术信仰等民间信仰。

三、朝鲜族非遗的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

朝鲜族的非遗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朝鲜族非遗的认识十分有必要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和总结了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认知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1.非遗认知状况差异分析。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认知水平整体较低,且认知差异较大。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青少年主要在课堂上通过书本学习知识,可能是书本上对有关非遗的知识介绍不全面,导致朝鲜族青少年对非遗概念的整体认知水平低。②高中生的认知度普遍高于初中生,主要是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要高于初中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更到位。

2.非遗关注方面差异分析。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而且关注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分析性别、受教育程度、接触方式等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你平时有接触到一些朝鲜族非遗项目”这一问题中,71.16%的人偶尔接触,只有19.28%的人经常接触,剩下9.62%的人从未接触过。而在“接觸非遗的方式”这一问题中,31.28%的人通过电视与广播接触,32.51%的人通过网络接触,27.58%的人通过图书及音像制品接触,还有6.59%的人通过讲座来接触。由此可见,朝鲜族青少年在非遗的接触方式上比较单一,接触频率也很低,这就导致了对本民族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②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音乐的认知度与关注度明显高于传统曲艺与传统文学。这主要是音乐、体育作为大众娱乐项目,接触起来比较容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少年对此也敢兴趣。相比之下,曲艺与文学比较枯燥,需要通过专门的渠道才能接触,对青少年而言,内容也很生涩难懂,缺乏兴趣,认知度与关注度自然较低。③经分析,女生对非遗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女生对周围的事物会比较留心,在学习时也比男生更专注,自然会比男生了解得多一些。④高中生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明显高于初中生,主要是高中生的受教育时间长,知识储备、记忆力以及思考方式比初中生要成熟,明显要强于初中生。综合分析,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认知度的关键因素。

3.非遗保护意识差异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保护意识淡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青少年时期还处于自身发展与完善时期,个人思考方式还不成熟,导致责任感不强,对本民族非遗的保护持消极态度。②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流失状况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③学校教育方面对非遗的宣传与讲解力度不够,导致青少年对此感觉无关紧要,不认为自己是非遗保护的主力军,责任感不强,保护意识薄弱。在“你认为非遗保护中,谁是主力”这一问题中,61.27%的人认为是政府,17.12%的人认为是公益机构,只有1.81%的人认为是自己,这一数据更加印证了这一结论。

4.非遗传承方式差异分析。通过分析,朝鲜族青少年偏向于文娱形式的非遗传承方式,对开设非遗选修课这种教育学习方式较为排斥,态度消极,这主要是因为微电影、民俗节、舞台剧等文娱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程度,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到非遗知识,了解本民族的非遗情况,更迎合青少年的口味。而且,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系统学习非遗知识,而是逐步了解,显然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相比,这些文娱方式更易于被接受。

通过对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有助于帮助正在快速接受新知识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并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非遗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崔明玉,高小岩.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J].菏泽学院学报,2009,(1):84-85.

[2]于富业,柳慧.论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94-100.

[3]许辉勋,金毅.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