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浅析马龙县地名特色

2016-05-30 14:33:40高丽梅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彝语专名马龙

高丽梅

【摘要】: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一类特殊的专有名词。每个地区的地名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地名的构词形式到语音特点都各有不同。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当地的语言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古今中外,研究地名的专家著作不胜枚举,无论是历史地理学派还是语言文字学派,其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果。语言文字学派着眼于地名用字的形音义,探索地名语源,散见于辞书、古书注释等语言文字著作中,如《尔雅》、《释名》、《通雅》等。本文着重从语言学的角度简单分析马龙县的地名状况及相关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地名之独特性以及由地名反映出的马龙语言特征。

【关键词】:马龙; 地名;语言;文化;通名;专名

前言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们在产生时具有任意性,一旦进入社会中使用后又具有约定俗称性,不能轻易改变,与一般的语言现象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地域性、社会性、指位性、历史性、稳定性五方面。地名是当地人们在本土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底蕴专有名词。同样,这类专名一旦确立后又能反观当地自然、人文特色,还用以指称特定的位置上的特定类型的地理实体。地名的构成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与用字的分布、民族语、方言的分布密切相关,地名的书写和称说在特定时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变异,对某一区域地名的标准化处理也必须联系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一、马龙地名研究的重要性

地名的研究源远流长,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谷梁传》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尚书·禹贡》 所涉及到地名有150多个,为后代地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地名4500多处,开创了地理总志的先河;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标志着地理研究地名走向成熟。可见自古以来通过地理来研究地名著作不胜枚举,遗憾的是,语言学家从事地名研究的至今仍然是凤毛麟角。

对曲靖地名的研究目前只有地方志及地名志方面的成果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问世。而对于曲靖下属县马龙地名的研究就几乎是空白,除了马龙县地方志和一些零散的马龙风土人情的相关简介,并没有专门研究马龙地名的专著或期刊论文。作为一个地道的马龙人,我深表遗憾,马龙地名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符号和专有名词,其丰富的内涵亟待我们去认识开发传承和发扬。

马龙县位于乌蒙山西南、云南省东部,介于东经103°16′~103°45′、北纬25°08′~25°37′之间,距离昆明市113千米,距曲靖市政府22千米。古时候叫铜濑邑,公元前109年时设置铜濑县,属于益州郡。唐朝初期改名为同起县,属南宁州。南诏时为爨部曲轭地。1276年始设马龙州领通泉县属曲靖路。明、清时属曲靖府。民国18年(1929年)称为马龙县。据统计辖5个镇、3个乡:通泉镇、旧县镇、纳章镇、马过河镇、王家庄镇、马鸣乡、大庄乡、月望乡,2个社区、1个居委会,64个村委会,431个自然村,521个村民小组。

马龙地名有着显著的特点,大概分为几大类:以自然地理状况命名的,以历史文化命名的,彝语命名等。马龙地名中以自然地形地貌命名的可以“顾名思义”,如以“沟”为后缀的地名其位置几乎都是处于地势低洼的峡谷地带。大部分地名切不可望文生义,因为其来源可能与历史或民族语相关。

二、马龙地名的命名类型

1.根据自然地理状况

(1)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坡、岩、崖、山、场、坝、甸、坪、地等。如箐坡、冬冲坡、老场等。

(2)由水文来命名,湾、沟、洞、河、海、冲、潭等。如白龙潭、河湾、河边村等。

(3)根据某些动植物名称或某些标志性物体,如石头村、杨梅冲、竹园。

2.根据人文生活状况

(1)行政区划:A,队、村、村委会、镇、乡、县,如马过河镇河边村。B,巷、路、街、道,如永昌路、后街巷等。

(2)军事制度和活动:多是古代军事制度影响,旗、营、寨、屯、田、所。如盛家田、张安屯。

(3)交通状况:也多为古代驿道的影响,铺、驿、哨、关、口。如照和铺、大海哨等。

(4)文化内涵:多为代表美好意义的词语,如永新村、和平街等。

(5)相关史事: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关索岭、诸葛箐、红桥等。

(6)人工建筑的通名:门、院、坟、园、楼、宫、寺、观、庙等。

3.方言土语词

团山、刺棵罗、埂、得勒、枧槽等,如小團山、高枧槽、大埂子等。“刺棵罗”是对茂密的长满刺灌木丛林的称呼;“团”就是圆形的事物。“得勒”得勒吃,“得勒坡”,在方言中是狼的意思;枧槽:卷槽村,览槽坝,有的也写作“卷槽”或“览槽”,是指连接起来引水用的长竹管。

4.民族语,主要是彝语。

如马龙、马鸣、纳章等。

三、马龙地名的词汇等语言学相关特点

1、马龙地名特色词缀

A类,箐、沟、坡、冲、湾、坪、甸等与自然地理特征相关的地名后缀,如杨家冲、龙潭沟、河湾等。指称高地的通名:山、坡、岩、梁子、丫口、娅口;指称低洼地形的通名:坎,坑,沟,箐、凹。指称水文地形的地名通名:湾(子)、沟、洞、河、江、泽、池、海。

B类,以方位词上、中、下、左、右、前、后和大、小等詞语为前缀的地名,如大漠浪、小漠浪(马龙地名里,大小常常是相对存在的,有一个叫大××的地方,就会有一个叫小××的地方)。上高坡、下高坡、上鲁石、下鲁石等(上下,前后也往往是相对存在的,而且它们一般都毗邻)。

C类,受古代军事编制和交通制度的影响:旗、营、屯、所、田、所、庄、铺、堡、卡、哨等。如柳小田、盛家田、高田、尹堡、左所、达家庄、陆家庄、王家庄等。

2、特色词缀的词义内涵

A类中:“梁子”,是指山中间高起的部分;“娅口”、“丫口”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意思,是方言用语,指狭窄的山口;“坡”是指山势不平坦和起伏的样子;“岩”指高地的边,陡立的山边;“箐”是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凹”用于地名同“洼”,是指凹陷和低洼的地方,通常伴有积水;“坎”和“坑”是同义词,“坎”从土,欠声。本义即坑,穴。“甸”在汉语普通话中是指放牧的草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语彝语地名中又用来表示平地的意思。“坪”是形声字,从土,平声,即平坦之地。“沟”用来指田间的水道, “湾”是形声字"从水,弯声,指河水的弯曲处[1]。

B类中:这些方位词以及大小、高低、前后等相对的形容词在马龙地名中比较常见,也与词义相关,在方位上有前后,在位置上有高低处,在面积或村落上有大小之别。

C类中:与马龙历史息息相关。明初,天下既定,度要害之地,系一郡者所,连郡者设卫。卫、所军人就地屯田,既为军屯,旨在强兵富农, “营”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堡,在马龙取驿站,亦指客栈。“堡”和“铺”完全是相通和相同的读音和意义,只是有的地名写作“堡”,有的地名写作“铺” ;“庄”指村庄,明初大规模的汉民以军屯、民屯方式进入马龙,以田、营、屯、旗、所等命名的村落便在马龙出现。以通泉镇为例:盛家田、杨官田乃盛姓军官、杨姓军官屯田之地。高外营、杨外营、保家营也是军屯之地。民屯之地,典型地名如大庄的民村。以此类推,全县大凡田、营、屯、旗、所的村名基本都是军屯、民屯之地。但也有部分村落实为军屯而不用军屯之名落,如:半个山、瓦仓、桃园、大龙井、阿左必、高坡、中和等,据史书记载,这些村落是为军屯所在。这些村落,可能原已建立,后来卫军居住,不改原名,也可能那时称军屯,后来省去军屯字样。

3、马龙地名的结构形式-----词汇和语法的共同影响

地名初始形式的结构是多样的,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词语结构形式,这体现了先民们对地理的简单而朴素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视野也逐步开阔起来,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出现了许多的较为固定的结构形式,很多地名开始演变为通名,随之而出现了地名的语词:“专名十通名”的结构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发展,这种结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的结构形式。

(1)马龙县通名、专名使用情况

马龙通名统计表:山85、箐20、坡19、河9、湾8、弯21、沟9、乡49、街9、屯10、營11、堡23、厂15、庙8、塔3、寨12、坝12、场9、坪13、冲12、洞14、田17、地15、桥7、家5、塘14、石17、寺5、洼子13、梁8、台子2、垴子15、垭口3、丫口6、口子8、窝棚6、林场12、水库7。

马龙专名统计表:首字为方位词类地名:上25、下24、前1、后4、左1右1、东3、西4、南3、北1、中9;

首字为数词的地名:一1、二3、三10、四4、五3、六0、七1、八3、九2、十5、百0、千1、万1、双3;

首字为姓氏:张9、李5、杨8、王11、刘3、赵4、陈1、牛3、马28、龙7、石12、天2、文1;

首字为形容词:大109、小68、红7、白24、黄17、黑10、长9、安0、昌2、新25、旧3、老32、兴25、平1、荣0;[2]

(2)马龙县地名型式结构的特点

A、“专名+通名”型

专名在前,通名在后。通名用来指称一个地方的地理性质和地理类型,例如:路、村、河、湾、屋基、铺、店等专名。由词、词组、语素或语素组来充当,用来表示某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

这种类型又细分为两类:单纯词专名类 ,单音词:下营、上营、马街、旧县、桃园、旧县、箐口、桃园、板桥;子尾词:松子山、李子沟、杨子地。合成词专名类:包括名词合成词如烂泥沟、白塔村,动词合成词如建设路,形容词合成词如安定村、新楼房、永胜村、永新村,名词合成词如白塔村等。

B、“专名+通名+专名”

在这种结构中存在通名转化为专名的现象,即有一些“专名+通名”类型的地名在使用的过程中己经转化为专名,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通名的专名化。如大营盘山、砖场口。

C专名或通名省略型

有并列式:庄郎、新屯、竹园、龙洞;述宾式:扯度、挪地、让田;偏正式:老屋、龙洞等。

D.专名型名称,指称村落里稍小的地名,如李子沟、秧田冲、左左碧等。

E.附加型,此类结构是某些语素或者词附加在通名的前后来表示数字或方位的词儿。在这些语言成分中比较能产的是表示方位的“上、中、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如:左所、左左碧、下营、上营、右营等;表示性质的“大、小”如:小房子村、小屯、大天生坝、小天生坝、大营、小营等。

F.数字地名:以曾经入驻的军队编号或其他有重大意义或重要标志的数字为地名,如“七二”(马过河镇境内)、普七、六谷。

4、某些地名的读音具有浓重方言特色-----语音特色

如“岩”,读“捱ái”音;“堡”,读“铺pù”音,“必”读“笔bí”音;“和”读“活huó”音。在旧县片区比较有趣的几个词儿的读法:“家”读“机jī”音。又如汤朗读“汤lāng”,必垮读“bě垮”。“街”读“该gāi”,“他”读“tē”,“得勒其”读“的dē了lē迟chí”,“什么”读“shong么”等等。反映出马龙部分方言g与j不分,n的弱化甚至省略,声調不规范等特征。有些方言读音的地名是根本找不到对应汉字的,只能用其他字来代替。

5、某些地名选用的汉子属异体字

如“堡”和“铺”,“岩”和“崖”,“凹”和“洼”;有些地名属于用音同或形同的字来代替。

四、马龙地名与少数民族语-----彝语之渊源

彝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位居第四位的民族,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20个支系、6个方言区,但是语言同为彝语,其人口之多、地域之广,是彝语地名产生的必要条件。彝语地名翻译有规律可循,如:“拉”是老虎、“笼”是城、“甸”是坝子、“矣”是水等等。

在马龙,彝族是原住民,马龙的彝语地名共计74个。至今天,马龙的八个乡镇,依然有马鸣、纳章两乡(镇)为彝语音译。马鸣在1950年前为彝族地名“马麻村”也就是指土司驻兵之地。1950年时改为马鸣,意为“人民解放,人欢马叫” 为了表达人们对当时民族解放的喜悦之情。纳章也是来自于彝语,指“长山脚下的黑彝族村”。

以彝语命名的村庄,在马鸣乡、纳章镇、月望乡、王家庄镇较多。纵观马龙县名由来的解释,据考证马龙为少数民族口语地名,历史上曾叫做“麻弄”,那里曾是一少数民族土司的治所,其原义就是“驻兵的城寨”。地名普查后断定,马龙为彝语,马为兵,龙为城,马龙意即兵城,因历史上驻兵而得名。今天“马龙”地名在地图册上仍加注“通泉”二字也正与彝语“玛洛依土”即“玛洛泉池”说法相合。”[3]彝文指路经中所说的祖先居住在地方“玛洛依土”为今天的滇东北北“马龙”一带。这种说法与隋唐时期“东爨乌蛮”的分布也是相合的。通泉最早的源头在今天的旧县。该地原为盘弧裔纳垢之孙易,即今旧县。彝语中“易”指水,“隆”指城,,因而叫通泉。马龙亦称“甸”如上文所述,也与彝语有关。

彝族作为马龙的原住民族,对马龙的地名影响深远,随着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 ,至今在马龙的400余个自然村落中,保留彝语命名的村落至今尚有70来个,彝语地名仅占六分之一左右彝族的影响虽然一直存在,但是越来越淡化,已将沉入史册,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五、关于马龙地名的规范化问题

马龙地名由于受历史和彝语的影响,存在着自己的特色,同时也不乏一些问题,如地名重名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彰显这种地名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地名的规范化问题,避免地名重名。如果条件允许,还应推广发行马龙地名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总之,作为一个马龙人,当看到在《徐霞客游记》里有自己熟悉的地名,頓时倍感亲切和骄傲。“马龙县通泉镇”、“保官儿庄”(马龙县王家庄镇新屯西保谷庄)、“璧假(今必寨)”、“高枧槽”、“高坡村”、“鸡头村”等这些特别的地名,读者也许根据字音或字形就知道其必有有趣的内涵。地名是语言的一种具体化,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语言的生命力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马龙地名中的姓氏地名非常丰富,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宗族的传统观念。军事地名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征战不息、战乱频繁的史实。而含“驿”、“铺”的地名在现代地名中的部分存留,则反映了中国古代驿传制度的情况,透过这些地名,可以了解古代的交通情况等。彝语地名则反映了彝族作为原住民的古老历史。

如今的马龙的发展犹如一篇浪漫的诗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地名也日新月异,大众欣然接受这种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如:文河广场、水晶公园、龙翔大道、迎宾广场,马龙需要这种革新,但是这种革新是脚踏实地的。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需要与时俱进,地名知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之厚,是当代人必須珍藏的文化元素,作为通古至今的桥梁,我们应该将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

伍海萍 《徐霞客游记》云南地名研究[C]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81-90

付文锋 《曲靖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30

马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马龙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2

参考文献:

[1]苍铭 《民族迁徙与云南地名》[J]《中国地名》 1998.2.10

[2]伍海萍 《徐霞客游记》云南地名研究[C]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5.1

[3]付文锋 《曲靖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C]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5.25

[4] 马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马龙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王东茜 《汉语地名的文化特征》[C]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1.1

[6]陆韧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5

[7]吴光范 《云南称甸地名初探》[J] 云南社会科学 1984.6.29

猜你喜欢
彝语专名马龙
马龙遇到恩师教练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逻辑学研究(2023年4期)2023-12-17 18:41:0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民初《大定县志·殊语》中的彝语研究
Relativistic effect on synergy of electron cyclotron and lower hybrid waves on EAST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文教资料(2019年35期)2019-04-19 06:53:02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
要命的存在感:遛“名贵鸟”遛出了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