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人隐私保护探究①

2016-05-30 11:09郑倩月刘梁文王毅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个人隐私隐私保护大数据

郑倩月 刘梁文 王毅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03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便利,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广泛,所以也给我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而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身处在这样一个大数据覆盖的环境里,他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泄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着重分析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隐私。

关键词:个人隐私 隐私保护 隐私泄露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3-04

在大数据风靡全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分享自己的喜闻乐见,享受大数据时代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便利,却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杀手——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提高了人们生活便捷度,加快了交易进程,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他人利用的风险[1]。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手机等智能设备在网上进行的每一个操作,在他们全然不知的情况下,他们的信息已被记录,有所图谋的人把这些信息卖给了有需求的商家。他们的隐私在无意识中被泄露。因而,保护当代大学生个人隐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数据

“大数据”这一术语的出现可追溯到Apache等人的项目Nutch中[2]。什么是大数据呢?根据麦肯基教授给出的定义,大数据就是一种规模非常大,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3]突出一个“大”字,这个大是数据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规模剧增来改变现状”。[4]

那么为什么现在要提倡大数据呢?因为大数据有海量的数据规模供我们查阅、有快速的数据流转实时更新最新数据、多样的数据类型供我们选择。所以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把大数据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程度之后,中国也从2012年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并且将大数据视为国家战略,在实施上也已经进入到企业战略层面,这种认识已经远远超出当年的信息化战略。

2 大学生个人隐私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无疑是使用网络中的佼佼者,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的数字化,加上廉价的信息存储器,这些条件使得大数据的实现成为可能。但是相应的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信息的传播更广泛。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在信息数字化后更容易泄露。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不经意间就参与到数据化的过程中。但是许多大学生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这是直接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被盗用和滥用的重要原因。大学生都习惯于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动向和值得骄傲的事情以此博得赞美和夸奖,手机使得这种方式更加快捷,给了大学生很大的方便和个人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很多大学生对“晒”出自己的见闻和一些个人信息、照片乐此不疲。在使用QQ空间上传信息时,有些人会默认显示出所在位置,很多人对这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个就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上传某些敏感的信息时,比如刚刚通过艰苦的驾校考试拿到自己的驾照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在QQ空间上发一些信息并且把驾照的照片也发了出去,但是对个人的身份证等重要信息不加掩饰,这就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交友平台,并且在网络购物日益膨胀的今天,大学生也是其中的主力军。对此,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的账号安全问题,由于很多大学生都图方便在很多网站、聊天工具、各种平台的账号和密码都会采用相同的与自己生日和电话号码等相关的数据,这样如果不小心有一个网站的账号密码被盗了之后其他网站和平台等也会随之被盗导致在购物平台购物时填写的个人真实信息还有手机号码银行卡的卡号等随之泄露。目前,我国研究网络隐私权保护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学者不占少数,但是将讨论置于大数据时代语境下的却寥寥无几。[5]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大学生个人信息

从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男女性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61%和61.39%,女生人数接近男生人数的两倍。对被调查的大学生年级分布进行分析,由于笔者是大三在校学生,所以相对应的大三被调查者的人数最多,为48.42%。笔者针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把调查对象分为7大地区,方便统计。华北地区占14.87%;华东地区占13.92%;东北地区占14.56%;华中地区占13.61%;华南地区占14.87%;西南地区占13.61%;西北地区占14.56%,每个地区被调查者人数相对平均,调查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利用性。

3.2 个人隐私的泄露与是否关注个人隐私无关

您是否有过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您是否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交叉制表计算。

卡方检验结果:Sig>0.05,表示是否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与是否有过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并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来警戒广大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平时关注过个人隐私的保护,就自以为的认为自己不会遭遇个人信息意外的泄露。

3.3 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途径

工信部于2015年初发布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6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86亿户[6]。手机等智能设备的依赖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手机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7]。从频率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他们最常使用的手机里面的各式各样的APP软件是泄露他们个人隐私最主要的途径。从笔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及观察,作为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用手机了解天下事、轻松享受软件带来的便捷,可是却忽略了一点:凡事有利必有弊。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科技带来的进步,手机的更新,新颖APP的使用必定也带给我们一定的安全隐患。它们在便利我们的同时,也在后台自动记录我们的个人信息以及每一步操作,被不法分子窃取,从而泄露我们自己的隐私信息。数据的收集悄无声息,被收集者全然不知,因而显得更加真实。

3.4 短信、电话诈骗

在面对短信、电话诈骗的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有74.37%的人是通过网络了解。当他们收到疑似诈骗的短信或电话时,有90.51%的人表示会直接删掉或挂断电话,置之不理。从是否了解这类诈骗和如何处理这类诈骗的相关性分析:Sig=0.902>0.05,结果表明无显著关系。因此不管他们平时是否了解此类诈骗手段,可是当他们面对这类诈骗手段所采取的解决措施都不尽相同。

4 个人隐私的保护

4.1 加强认知的个人隐私保护

我们要加强对于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认知,也就是要让使用互联网的个体能够认识到保护隐私信息的重要性。首先,当我们在浏览网站时,要了解网站对于隐私保护的政策,不要将个人隐私信息发给陌生人,注意在每次浏览完之后要习惯于清除个人浏览记录;当E-mail发送邮件时可进行加密操作等。另外,用户还要加强对于隐私信息保护的技能,要与泄露隐私信息的行为斗争到底,实现自我隐私保护的最大利益。

4.2 手机软件的个人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对于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分析。而对个人用户的我们,这无疑使得我们变成“透明人”,失去了自我隐私。大数据的收集功能使记忆成为常态,打破了人们遗忘的本性。然后这种“记忆”功能却逐渐表现出有害的一面。一些有关用户自身隐私信息不经意泄露,被网络记录并且长期保存。就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淘宝、12306、饿了么之类的购物软件,往往这些软件都需要我们用真实姓名、手机号、住址、身份证号去注册,才能进行正常的购物。殊不知,这些网站并非十分安全。12306网站曾被爆出数十万用户数据信息严重泄露问题,而且经证实这些数据是真的。[8]可见,各式各样的手机软件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为此承担更高的隐私泄露的风险。

4.3 个人隐私保护的措施

对于个人而言,在遇到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技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手段要不断提高。首先,要对我们经常浏览,特别是留下个人隐私信息的一些网站里的临时文件删除,因为这些记录会泄露个人隐私。其次,将一些垃圾网站加入黑名单,避免个人隐私数据被窃取。最后,对重要的个人文件进行加密。这些措施能够对保护隐私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如今我们已步入大数据的时代,虽然我国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尚处在初始阶段[4],但大数据带来的隐私挑战并不会因中国尚处在初级阶段而有所减小。我们大学生作为接触大数据最多的人群,这些挑战向我们袭来的几率也比其他人群大。针对这样的挑战,在2013年2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出台[9]。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保障性法律体系。虽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本人要有自我防范意识,我们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法律只是起到约束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我们自己保护好了自己的隐私信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数据在变大,隐私在变小,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注意大数据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隐私泄露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兴宏,毛牧然.网络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王栋.大数据时代要有大数据思维[EB/OL].[2015-11-3].中国大数据网.

[4]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EB/OL].[2015-01-20].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414615.html.

[7] (美)大卫·雷·格里芬,著.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 范东升.拯救报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9] 马志刚.个人信息保护[EB/OL].[2015-04-01].http://www.miit.gov.cn/nl1293472/nl1293832/nl5214847/nl5218234/15934940.html.

猜你喜欢
个人隐私隐私保护大数据
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个人隐私保护方案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探析
海量数据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