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育

2016-05-30 09:44段雅楠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语法教材作文

段雅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42-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也变的越来越热烈,尤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教育的规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而语文新课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语言教育中的一些尖锐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如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到底讲不讲,应该讲多少;如何测量,如何保证语言教育的质量等,这些都成为目前困扰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的难题。

一、传统的语言教育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语言教育是一种偏重于多读多写的语感教育。传统语言教育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读,古人特别看重读,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先生也不会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常常是先让学生把文章读的滚瓜烂熟,直到流畅背诵。第二个要点是写,写又包括练习写字和写文章。从语感培养的角度看,古人重视读为基础,运用阅读和写作互相促进的方法,使得语感能力通过读写能力不断提高,又以语感能力促进读写能力。在传统的语言教育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体悟和实践的过程,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语言教育重综合、重整体、重实践、重感悟的总体倾向。

二、当前课堂上的语言教育

通过观察当前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教育可以发现,在目前高中的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教材选文的解读上,而忽视其他内容的教授,即只重视读,而忽略了听、说、写。以2004年修订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阅读鉴赏部分,而对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需要不针对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进行考察,故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中对于语言知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现在的中高考试卷中对于语言知识的针对性考点很少,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和学生仍旧意识不到语言知识的重要作用。基于这两个原因,使得在目前的语言教学中,教师片面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只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忽略了最基础的语言能力。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是及其丰富的,简单可以概括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各个方面中,不管是提升哪方面的能力,语言知识能力都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一环,是老师和学生最不应该忽略的能力。只有掌握好语言知识,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文本,提升自己“读”的能力;只有掌握好语言知识,才能做到表达逻辑清晰语言通顺流畅,提升自己“说”的能力;只有掌握好语言知识,才能够做到文章文从字顺有文采,提升自己“写”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升,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语言教育未来的走向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1.将生活实例贯穿于语法教学

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教材的内容是不可能实时更新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利用生活实例讲解语法现象。由于语法知识本身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引用一些生活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讲语法现象“宾语前置”时,教师可以结合常见成语“唯利是图”来讲解宾语前置。

2.将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在语文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选取的都是名家名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随文而教”的方法,针对那些难以划分句子结构、影响学生理解文意的重要句子给学生讲解语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又可以让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处理方式。如在散文《荷塘月色》中,面对长句子“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时,教师可以讲解句子结构,从而让学生理解文意,掌握语法。

3.让作文教学和语法教学相得益彰

很多中学生都认为作文是“难啃的骨头”,很大程度上不仅因为作文难立意、难把握结构,还因为作文的语言表达会影响作文的成绩。可是在作文评判标准中,并没有具体指出病句的扣分要求,因此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如果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语言错误讲解语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改正自己不良的语言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语言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它贯穿于听、说、读、写教学的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决定着他的语文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及时顺应时代的变革,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法,从而能够真正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猜你喜欢
语法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