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加批语和注解”的意思,而在具体的运用时,人们对它又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批注是将自己的感想和疑问写在书的空白处,有人认为批注是圈圈点点,追录联想。在文档编辑中,批注是独立的修改描述;在教学中,批注被认为是常用的读书方法,直入文本,表现的是阅读者的个性观点……。当批注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出现在素质教育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时,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便必须与语文学科特色及学生学情相衔接,可以是顺从作者文本的相对客观的注释和总结,也可以是贴近读者自己的评点与阐发,更可以是最诚实本心的语文困惑及质疑。其实从“注”的含义和学生的起点出发,批注阅读还可以将底线拉得更低,只在字里行间划上一横线表示重点,打上一个问号表示疑惑,用一个感叹号表示欣赏、赞同等,都可算是批注,但初中学生的批注又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应表现出更浓郁的学科特点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才算有了依据。
一、放开,自读自悟自注自批
在批注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注自批,只要求字数(符号也算)不要求质量,其目的有二:一是降低阅读难度,正规的批注阅读是一件严肃的事,直接规范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而从学生自身的基础出发,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评头品足,很能为学生所接受;二是以自由的状态进入批注阅读,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发现,对佳作和权威进行自由的阐释并不是一件难事(可见批注文本也可以作为引领学生质疑的另一种入门方式)。因此,教师要秉承低难度与高兴趣两项本质原则,追求形式附着于内容的统一,不能单纯地被学生的课堂热烈的表象所迷惑。
上《济南的冬天》之前,笔者让学生做的预习,是在自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法写到相关语句旁,笔者知道这样做有风险,比如学生可能会写出与语文无关的内容,也可能会写出初中生思想中不太健康的一面,如风花雪月等,但也可能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果不其然,在课堂展示时,就发现有人在“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旁写上了“不用故弄玄虚装神秘,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必声明和他的关系。”说是没关系吧,单看句子好像也还沾上点边,说是有关系吧,其实跟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个学生解释说:“害羞的雪就是美女的脸,所以啊……,所以啊……,你懂的。”同学们哄堂大笑,
笔者想,只要学生愿意写了,就像学作文写日记一样,即使日记思想不是拿得出手的积极,即使日记东扯西拉,但都能为作文积累素材、锻炼表达,那么各种不如语文教师意的批注,只要能够吸引学生去做,就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没有约束就是最好的吸引;而且,学生不好意思明说,表明他们还是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那笔者稍加引导就不难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定标,交流点拨厘清方法
以“放开”的方式铺垫过后,指向目标和掌握方法,成为批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能否成功引领学生学会批注式阅读的关键就在于此。首先教师必须将学生从散漫、无政府的状态,引入有目标的语文学习状态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一是表扬那些误打误撞正确的学生,以他们的批注作为榜样;二是引导大家陪着批注者一起思考,怎样写才能表现中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关于批注的方法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解决文本上的批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即所写内容,当然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展开,或者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加以分析,或者是引导学生模仿练习、对测试卷中的文段阅读题进行提问;怎么写即写作的方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各种体裁的知识点分别进行归纳,于是问题随口就来:某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某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而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有质量的批注。
如《小石潭记》,当笔者将教学目标中的态度价值观基本设定为“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后,就会启发在第二段旁写上“跳下游泳,夏天快事”的学生,想象自己遇到挫折后的心情,引导他们认识,怎样的行为才是可行的,是积极向上的,从而理解,如果自然环境能够吸引情绪消极的自己“跳下游泳”,并能够舒缓沮丧心情,也未必不可做,但绝不是简单的玩乐。
三、深化,再注再批纵深思考
在素质教育下,任何一种教学结果都应是“上不封顶”的,学生的学情不同,他们能够达到什么高度,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达到什么高度。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便是激励学生尽可能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有情感、有技巧地跳高。
比较是纵深思考的常见方法之一。有相关事件的比较,如学习九下的《孔乙己》,可以跟九上的《范进中举》相比,比较两个主人公在相同的科举制度下,获得不同结果后的情形,批注酒客的表现,就能联想到范进邻居的表现,批注结尾句孔乙己的结局,就能联想范进的结局等等,于是加深了对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全面认识;也有相似情感的比较,如同样有爱国情感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同样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春》与《三峡》等。而且,这种比较的时代、体裁、空间的的跨度愈大,说明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愈强:他们能够在阅读一个文本时,从任何一点联想到曾经学过的旧知,并进行异同剖释,从而使其撇开肤浅,达到深刻。
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是纵深思考的又一种方法。如《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的社会环境描绘,跟现实联系起来,就是对祥和安乐生活的向往;《斑羚飞渡》中对彩虹的三次描写,联系现实,暗示了人类应构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彩虹”……
批注式阅读教学不是教改的新发明,而是在教改理念下改进了的,特别重视内敛思维的一种传统教学法,虽古已有之,但却焕发着新机。笔者觉得它最主要的价值也就在这新生的部分上,教师只要能认识到它的新生意义,就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发扬光大的方法,也就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化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卓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J].新课程(上),2014,(06).
[2]吕锋.多勾画 多发现 多感悟——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2).
[3]张传荣.倾听文本与心灵的对话——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2013,(06).
(单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