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军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备课,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理解课标要求,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眼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三)选择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应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通常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选择教学方法。
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在我们教学中具有潜在性、预知性、前瞻性。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整体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组织好课堂教学,抓好课堂秩序,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1、有效的组织课堂秩序
作为教师要对于课堂组织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一节优秀的展示课和流畅的常态课中,我们都会看到教师的组织在整个课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如:在部分学生不能管住自己时,通常采用“口令教学”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我都会这样说:“一二三。”学生:“快坐端。”“抬起头,看黑板。”等形式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组织,具有快速有效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完成学生的学习情绪准备,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加强学生的纪律心理训练等作用。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课堂常规、注意规律、人体语言、情感规律和成功教育等方法有效组织教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行为的有力动机。学生不可能在每节课内对某一事物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一个游戏,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率。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超市购物”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1)、设计趣味性课堂练习。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尽量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
(2)、正视学生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客观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有梯度,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发展。在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练习,以模仿课本知识为主;二是提高性练习,在课本知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三是拓展性练习,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老师的教学。教师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评价就会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动力。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师生双向活动,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应注意:1、多把角度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先天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都会出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思维的快慢。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评价语言的亲切性。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让学生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语言的陈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评价,既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同伴互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近些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切感到,提高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