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梅 李忠铭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结构和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生源素质、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对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地方性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地方性高校;培养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19-02
自2009年起,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设置了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2]。然而,相比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而言,专业学位教育历史较短,一些高校、本科生和导师中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因而在生源素质、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及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提升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
一、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生源素质。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优秀生源整体数量不足,加上大部分地方性高校非“211/985”且硕士学位点历史短、社会声誉不高,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率和上线率较低,需要靠调剂才能满足招生要求,就谈不上对学生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专业学位教育历史短、社会认同度不高,也是造成专业学位成为考生在调剂或报考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另外,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存在不少混文凭现象;很多学生认为专业学位中实践环节等同于提前就业、找工作,因而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上的时间、精力有限。这些因素都是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素质欠佳的主要原因。
2.培养模式。对于大部分地方性高校来讲,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尚在完善阶段,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的指导方式、专业学位论文等都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与学术型类似。另外,还存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统称: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大多不完善、企业第二指导教师大多临时聘请、地方性高校服务地方的宗旨体现不足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也造成了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中难以体现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的培养目标。
3.课程教学。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学位课程应以实践为导向,并注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实际上,很多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沿用了学术型的教学模式,甚至某些高校中两类研究生同堂上课。另外,一些师资力量有限的地方性高校,一方面,一些教师虽自身科研成果斐然,但不愿花费太多精力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老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学术敏感性差,授课内容前沿性不足,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和跨学科专业学习的“差异化”。
4.指导教师。众所周知,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硕士点历史较短的地方性高校中,一方面,多数导师兼有指导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重职责,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方式沿用学术型指导思路和模式,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培养上收益不大;另一方面,大多数地方性高校中的科研氛围欠缺、导师经费不足和责任心的欠缺等因素,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难以获得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5.培养过程管理。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来自于跨专业、跨学科调剂生,该部分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欠缺,但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补前期课程,导致应有的理论基础不牢固。另外,对一些地方性高校而言,研究生实践基地的不足和建设的不完善,不仅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且学位论文满足不了“应来源于生产实际应用课题或科研课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要求,偏离了专业学位生研究生定位标准。
二、提高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1.深入理解专业学位内涵。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从业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3],着重强调培养的人才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特点。结合专业学位培养内涵,应发挥地方性高校的优势,促进地方性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全方位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学生与企业的就业衔接,提升社会认可度,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提高生源素质。地方性高校中大多数优秀本科毕业生以“211/985”高校作为考研目标,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源素质,在研究生报名期间,通过对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学校考研政策宣讲、优秀导师推荐等环节,吸引和动员本校及同类地方性高校中优秀学生报考;在调剂阶段,优先考虑本校优秀的调剂生;在复试环节,着重考察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应用所需的知识技能、人格品质及逻辑思维能力,避免招收能力较弱的“高分生”。
3.创新培养模式。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主动向地方性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伸出橄榄枝,创新“双结合”培养模式,使企业主动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在“双结合”培养模式中,理论性强的课程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校内教师主讲;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保障研究生开展实践的软硬件条件;部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授课,或在研究生实践基地进行;学位论文结合研究生实践基地或行业、企业中具有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题开展。“双结合”培养模式可提升其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结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需求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掌握应有的学术水平又体现培养特色。
4.改革课程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所需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培养,又要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特定需要,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打破“专业”界限,建立“领域”概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个性差异和发展目标结合、跨学科和综合性结合”的原则,按地方优势学科群或学科领域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探究性教学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实践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构建协作为导向的课题研究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实践能力。
5.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导师指导和实践基地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相比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要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和实践应用能力,则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应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的“导师组”制,其最佳组成为由不同领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研究生指导经验的校内导师(组)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一定理论基础的校外导师联合组成。另外,在校内外导师遴选中,坚持“严把质量关、保持灵活性”原则,做到“任人唯贤”,建立导师动态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公正和全面的导师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6.完善培养过程质量监控。对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环节,对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授课过程等环节推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环节,健全研究生实践基地配套设施,遴选经验丰富的第二指导教师,完善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强化研究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论文针对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问题展开,体现学术性、应用性和工程性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引入淘汰机制,增强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发挥地方性高校优势,推进地方性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全方位参与,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吸引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好的生源和就业环境。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采用“双结合”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依据地方优势学科群或学科领域设置课程体系,对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工程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地方性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广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5.
[2]章云,何瑞文,曾岳南,陈少华.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23-126.
[3]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60-63.
[4]徐加放,马灯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