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6-05-30 09:35:55姜楠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姜楠

摘 要:随着大学生课程性质的变化,许多大学生无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课程变化,从而出现了消极怠工,违反课堂行为规范,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上课质量,也严重阻碍了大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的课堂研究比较多,对大学生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就大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进行的分析,从中寻找出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并加以解决,力求为提高大学生课质量做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评论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57-01

课堂行为通常被定义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的情况,违反课堂规则,阻挠和干扰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行为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效益。”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的作者,在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背景知识积累、发展和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研究大学生课堂问题是相对较弱,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研究行为在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指上课说话问题、逃课、看课外书这三个问题居前三位。位居其后的是早退及吃零食、玩弄手机、迟到等。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类型来看,专业课的情况比选修课的情况好一些,选修课的逃课率高达30%,在上课的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其次是公共基础课,上课说话占总人数的35%,;最后是情况最好的专业课,也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课堂问题。从年级来看,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较多,有90%的学生在忙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排在第二,大学二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率占总人数的65%;大一学生的问题行为率为55%。从学科分类方面看,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比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要多得多。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问题有很多,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将产生问题的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终于承认大学学生,失去了重量的入口,没有父母的照顾,再加上缺乏目标,他们失去了战斗士气,缺乏进取精神和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显示漫不经心在课堂上学习,抑郁,很多问题。

此外,许多大学生自律能力弱。当他们学会学习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很多学生都适应现有的专业,他们认为没有用处的进一步发展,在心理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不爱学习,各种问题演变成了课堂问题。

最后,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不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学习在大学里,“自己学有什么了不起”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在大学学习内容,比如一些社会科学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掌握。平时不听老师讲课,在考试之前,攻击,能过关。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成为生产需要的原因。

2.教师因素

首先是部分教师业务水平问题。大学教师的水平本身也是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对自身要求并不是很严格,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没有新鲜感,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学老师,如果再采取填鸭式的教育,必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不严格。大学生课堂的管理比较宽松,任课的教师或教务处偶尔抽查点名,但是却不能对在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采取措施。管理不严格就给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3.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这些学生过于放纵,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学生的极端自我的性格,他们不认真上课,自然会在课堂上依然我行我素,违反课堂纪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就业压力的一部分学生离开了教室,参加考研,考证,或就业。第二,高费用,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做兼职在校外,上课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三、大学生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针对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在课堂表现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强自我控制

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内在力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因为它有助于明确掌握课堂时间,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积极性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坏学生课堂行为是很重要的。只有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知识。当设置课程内容,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坚持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全面和实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3.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实现良性发展

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责任与义务。父母除了以身作则,对孩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配合学校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艰苦的工作。

社会应该积极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负面打击大学生和批评。只有家庭和社会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良性发展的学生教室。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