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容 钱江华 马琳艳 刘浩
摘 要: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新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采取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等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物毒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科学,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或安全性评价和临床毒理学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1]。它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如今已贯穿于新药发现阶段、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阶段以及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新药研发过程[2]。因此,掌握药物毒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药物毒理学课程在我国开展教学的时间较短,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了第一版药物毒理学教材,我系首次在2009级药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目前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备课、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加强教材解读,精心备课
(一)重视总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药物毒理学课程学时较少、学分较低,多数学生对这门课学习兴趣不足。针对这一倾向,总论课的讲解显得极为重要。在总论教学中,不仅要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学习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内容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突出药物毒理学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新生入学教育典礼上,学生就了解到药物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基本属性,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将围绕药物的基本属性展开,而安全性是药物最重要的基本属性。药物毒理学研究则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根本措施,它不仅在药物的毒性检测和安全性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中也起着极其关键的指导作用[3]。同时,结合药害事件讲授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引入沙利度胺导致的婴儿海豹肢畸形、氯碘喹引起的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炎、心得宁产生的眼-皮肤-黏膜综合症、异维A酸导致的婴儿心脏畸形等药害事件[4],增加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此外,总论课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实习、考研、就业介绍药物毒理学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让学生走出为学分而学习的困惑,真正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理清思路,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知识面涉及较广,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毒理学、药理学等众多学科交叉。包括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药物的靶器官毒理学、药物的特殊毒性及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等四个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各具特点,要求授课教师紧密围绕教学大纲,理清思路、主次分明、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药物的靶器官毒理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是药物的毒性作用与机制,以及药物毒性作用的评价两大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药物对组织、器官毒性作用的类型、毒理学机制、毒性作用的检测与评价等进行授课,而相关的组织形态与生理学基础知识仅作简要讲解,避免知识点太多引起疑惑。在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部分则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试验原则,对详细的操作要求初步了解即可。
(三)适应学科发展,开拓学生视野
学科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学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跟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适时补充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药物研究的发展促使药物毒理学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与新理论在药物毒理学的研究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补充在具体的授课实例中,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今后在药物毒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方向。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采用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过分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将问题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应用依次提出[5]。例如,在讲授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镇痛剂肾病”时,提出和设计以下问题:非甾体抗炎药的种类有哪些,其体内代谢特点如何,药理作用机制是什么?非甾体抗炎药导致镇痛剂肾病的可能机制是什么?镇痛剂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诊断?镇痛剂肾病如何进行治疗?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课前将上述问题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查阅和讨论提纲书写,上课时进行分组讨论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行案例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从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例如,在讲授“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这一章节时,以“沙利度胺事件”为案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并结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了药物立体构型可影响药物的毒性作用、致畸敏感期、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特殊人群(孕期、老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等知识点。并补充介绍沙利度胺起死回生的经历,使学生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三、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
药物毒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应用性较强。实验教学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可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在学习“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这部分内容时,理论课上学习了LD50法、最大给药量法、近似致死剂量法、固定剂量法、上下法、累计剂量设计法等,每种方法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和适用范围,在学习中学生感觉比较混乱,不易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开设了“普鲁卡因LD50的测定”这个急性毒性实验,学生掌握了动物分组、剂量设计、药物的配制及给药、观察记录及结果处理等基本实验方法。然后在理论课上以LD50法为基础,在动物选择、剂量设计、结果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了不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一次实验课安排模拟设计实验,以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得到的化合物或有效部位(大黄素、槲皮素、石榴多酚等)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模拟设计所选样品的毒性试验,从长期毒性试验、微核试验到溶血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都有不同组别的同学参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试验目的、受试药物、动物、试验方法(分组、剂量选择及依据、给药方法、观察指标、结果处理方法)等,然后于课堂上进行讨论总结。这样,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也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全军,原野,马华智,等.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17):1984-1989.
[2]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药物毒理学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3):177-181.
[3]朱正光.药学专业药物毒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888-889.
[4]楼宜嘉主编.药物毒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5]朴光春,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8,24(6):28-30.
[6]邢蓉,陈根德,王秀,等.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药事,2010,24(10):1027-1029.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