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张振华
许多教师相信“勤为径”、“苦作舟”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教学,众多教育工作者仍非常青睐于“书山题海”战术,似乎这种战术永远不会减淡实效的光芒。尤其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实在是可怜得让人心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确实,通过海量试题的强化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各门功课的要领,无论是基础题、传统题、应用题,还是能力拓展题、开放题、拔高题,只要称之为题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拿来一遍又一遍地做,通过机械的重复,让每个题的解题方法深深烙印在学生心里,在教材上、练习本上、试卷上到处可见学生苦命挣扎的痕迹。老师很累,学生就更累,难道除了“书山题海”战术就没有轻松一些也能取得好成绩的办法吗?
“书山题海”战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如果一道题解一遍就会了,何必再拿一百道题来强化呢?我觉得教师拼命地搞“书山题海”战术虽然责任心有加,但教育的科学性却不足,我们不能忽视“书山题海”战术的现实功用,但也不宜在此方面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完全可以在“书山题海”中撷取精华题、典型题来让学生们重点强化,达到“一通则百通”的奇效,不宜再“饥不择食”地搞重复性、机械性题库训练。学生的大脑就像是一块芯片,当知识大量涌入其中而芯片的容量却未及时升级时是装不住太多东西的,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可接受性,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意愿拼命搞“书山题海”战术,那么单调的学习生活便会掠夺了学生的快乐情绪和时光,妨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往往苦不堪言,甚至萌生厌学、弃学的念头。君不见书山题海浩浩无边,学生夜不能寐、白日昏睡,学生学习兴趣全无,眼镜度数越来越高,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老师一番苦心白浪费。
众多试验证明,“书山题海”战术不敌轻松学法。欲把铁杵磨成针,可直接把铁杵拿到机床上去车削,不必自己在石头上慢慢磨;欲把地基打深打牢,可直接操作挖掘机进行挖沟填沙,不必自己一锹一锹地挖。其实,成功之路千万条,不必硬钻死胡同,“书山题海”战术并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途径。学生成绩的提高需要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书山题海”战术只适合部分同学,但未必适合全体学生。我觉得如果哪位教师还再坚信“书山题海”战术必出胜果,那恰恰是一种没有信心、能力不足的表现,是违背现代教育规律的做法。现在忙碌于“书山题海”中的学生们多么盼望周末的到来,多么想饱饱地睡上一觉,一听到放假的消息,学生们便欣喜非常,一听到教师又留作业的消息,脸上的笑容之花便迅速枯萎,这难道不印证着我们搞“书山题海”战术的教师做得有些过分了吗?
我们教师要尽量回避“书山题海”战术,替代以高效率的教学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自觉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历史上虽不乏凭苦学勤练成才的名人,但我们也应看到那些诺贝尔得主也并非全是死记硬学的书呆子。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题库之时也不应要求所有学生要把所有题目都做全做好,也应允许学生有选择做题的权利,使题库练习环节达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即可,让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游刃有余,实现由“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功效变成“一分辛苦十分才”的功效。
教育的真谛在于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去挖掘学生的可塑空间,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大胆摒弃“书山题海”战术,在如何提高教育艺术水平、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更加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上多下功夫,把“减负增效”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固守“书山题海”战术已非上上之策,倡导轻松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才是教师的努力方向。摒弃“书山题海”战术并不是“想要马儿好,又不给马儿草”,而是“想要马儿好,让马儿吃好草”,我们要“减负”与“增效”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上找到“兼容”之法,争取做到“减负”不减学生进步,“增效”不增过多压力。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方法在于教师心中,教师需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点面结合,快慢有度,有效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动态掌握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以新课程标准为原则,吃透教材精髓,善于捕捉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点,紧扣教学要求进行具有实用价值的适量练习,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运用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用更具针对性、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取进步。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永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