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久
摘 要:“德智体美劳”中体育的地位虽然不是第一位,但是健康的体魄一定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初中文化课以外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开始端正态度,调整好心态,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体育锻炼;因材施教;身体因素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之间相互配合有无默契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中学教师,引领着一代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将学生的心理、身体、情商、智商等多面体巧妙结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是目前中学教师需要苦下工夫的课题。而对于体育这样一个特殊但却不可或缺的科目,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是在塑造学生未来的“社会模型”的重要过程。学生未来在社会中工作、生活时,采取何种态度,以何种姿态,运用何种模式去发展自身,都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健康心理的前提。另外,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不同的强度和项目也会在相当程度上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乃至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每位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使人乐此不疲地完成一件工作最好的原动力。虽说对于体育锻炼或者体育课堂来说,“兴趣”有些夸张,但就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主动和被动也可谓是泾渭分明。现在大部分中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制订教学目标,把“体育课”默认为“自由活动课”。就教师本身都没有热情可言,学生对待体育课堂的态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从改变学生的态度着手,提高课堂的效率。户外教学也许是体育课所占的巨大优势,利用这张“王牌”,教师可以制订多种游戏项目,在户外游戏過程中穿插体育运动,巧妙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分组进行小型接力比赛、跳绳比赛、仰卧起坐接力赛等等,或者在惩罚项目中注入较高难度的锻炼运动。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在潜意识中建立起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课堂也从消极接受的单方教学转变为积极互动的双向反馈。
二、充分发挥户外的环境优势,完善体育器械的配备
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两手抓”,才能使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对于每天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的学生,一周一次至两次的户外体育课其实是弥足珍贵的。宽阔的场地易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课堂选在宽阔的操场,当学生呼吸着新鲜空气,仰望着蓝天,看着整洁的跑道,翠绿的树木,红白相间的跑道,新鲜的颜色映入眼帘,对于视觉的小刺激也不乏是缓解学习疲劳的好方法。另外,教师偶尔也可以选择较好的天气在学校周围进行教学,学校外围树木较多,空气清新的地方都具备适宜的户外教学环境条件。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也会体会到教师对课堂的良苦用心,同时更加珍惜这次体育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在硬件设施方面,教师应该如实向学校反映目前体育器械的完备情况,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学生的安全。对于球类运动,应保证数量充足,尽量避免供不应求的情况。只有在硬件设施完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体育活动的正常展开。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常常会听到教师对某位学生的评价为“体育不行”。这种范围广且深的全盘否定在起跑线上便扼杀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因人而异,运动神经中枢和脑部构造也都有细微差别,这导致了有的学生擅长短跑,却不擅长跳高;有的学生虽然跳远成绩优越,但是总是在仰卧起坐中不及格……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进行全盘否定,对学生多少会造成心理创伤。因此,教师应做到酌情考虑,仔细观察每位学生擅长的项目,进行“激励式”教育,每次评价前先进行表扬,然后再指出该学生体育项目上的“短板”,并为其找出解决方案,相信这样的“先抑后扬”是一种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德智体美劳”中体育的地位虽然不是第一位,但是健康的体魄一定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初中文化课以外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开始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运动的主旨并不是要求学生取得多好的成绩,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健身的意识,体会运动的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渐渐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让学生愿意运动、主动运动、快乐运动,贯彻“动”的精神。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敏感而快速地被感知,因此师生的默契培养也应从“态度”二字出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说难也难、说易便易。如果寓教于乐,户外教学便是游戏式教学,如果在传统模式下“马马虎虎”敷衍而过,有趣的运动项目比文化课还枯燥乏味,许多学生甚至选择放弃一周一次的户外运动选择在教室里学习或是小憩。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将体育锻炼转变为一件能动而受益多多的活动。从观念转变出发,以自身行动带动集体行动去见证,相信未来的体育课堂一定会高效运转,成为“动起来”的生动课堂。
参考文献:
熊堂容.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