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6-05-30 04:01漆晓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历史

漆晓玲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因其乡土气息浓郁、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等特点,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求知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然优质资源。因此通过专题式课堂教学、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体验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以及在线式网络教育等途径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将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段之一。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44-03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动,加之网络负面新闻的攻城掠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迷茫。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大力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集聚大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因其乡土气息浓郁、史料丰富、形式多样、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等特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意义,这其中也包括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卓越而特殊的价值。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独特价值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以及承载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事件、物件和人物等等,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是人们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纽带,陶冶高雅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丰厚土壤和天然优质教育资源。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独特价值表现在:

1.更加真实可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了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遗址等等,可以让大学生近距离地触摸、聆听、体验甚至跨越时间的对话,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感受家乡人民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奋斗历程和顽强精神,更加真实可信,真情暖人,激发大学生热爱故乡、热爱亲人,以实际行动报效家乡,报效祖国,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

2.更加亲切自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由于是对一个地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呈现,由于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地域文化心理,因此他们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和成长足迹都烙上了地方色彩、乡土气息,使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亲切自然,易于理解和接受,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并为家乡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果敢智慧感到由衷的骄傲,这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鲜活和温暖,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3.更加个性鲜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自然风光、历史轨迹、历史活动等,蕴含了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脉传承,地域色彩浓郁,个性鲜明,质朴独特,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自觉自愿地亲近历史、探究真相、感受情怀,从而培养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地域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开发思维,这就避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单调呆板千篇一律的表达。

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及方法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虽然近在咫尺,常有耳闻目染,但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路径和方法不断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魅力和风采,使其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特殊的引导功能。

(一)专题式课堂教学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前提和升华基础

课堂教学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前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英勇顽强、卓而不群的民族品格有了全方位的理论认知。例如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与实践的辨证统一”这一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节等,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历史故事来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如何准确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等,使专题式课堂教学成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前提,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更加彰显其教育教学资源优质特色性、真实性和较强的育人价值。

为了增强专题式课堂教学的教育引导之美,配发视频、音乐、图片、歌曲甚至实物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便于学生学习、观赏、探究、理解。设计专题式互动,让大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自主了解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开展一些专题式微辩论、微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自觉领悟地方历史文化的浑厚深沉,思考英雄人物的生死抉择,淡泊名利的超凡气质,中华文化历经沧桑经久不衰的奥秘等等。另外,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开放自由但自身社会经验不足,导致行事方式容易发生偏颇,甚至走向极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固有的灌输方式,善于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和学生的关切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专题式研讨和分析,在大是大非面前澄清事实,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得到抚慰和升华,从而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使学生真学真懂真用,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二)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课堂和锻炼舞台

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是衡量核心价值观是否确立和正确与否的标准。任何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校园是学生展示风采传播思潮的集散地,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堂,更是锻炼舞台,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开展特色鲜明内涵凝炼的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积淀厚重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新天地。为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和地域优势,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专长、专业结合起来,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科技学术活动和技能比拼、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主题讲座等,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既感受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又使其专业水平、人格塑造得到锤炼和陶冶。

如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系四川盐亭县人,她拓展农桑、一生为民、福泽百姓的故事在巴蜀大地广为流传。我校深入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嫘祖精神,依托自身办学优势,集结专业师生研究嫘祖文化,织华夏母亲嫘祖故事图,编排大型舞蹈《织》,通过演绎中国纺织文化的发展史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形式,也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大学生无论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中,无论在对内交往和对外交流过程中,都能以自己的言行去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和精神风貌。又如蜀绣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我校以蜀绣研究为切入点,定期开展“我与蜀绣文化”、“亲情中华 川针引线”——旗袍上的藏羌彝公益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把蜀绣文化植入学生专业设计、就业创业当中,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热爱之情,也使他们创作的作品有了更加强大的精气神和爱国情、民族魂,专业水平和个性色彩更加出色和饱满。

(三)体验式爱国主义基地教学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精神依托

德育入心,体验先行。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其触摸可及的珍贵文物、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和惊心动魄的英雄事件、妙趣横生的民间艺术等等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刚健有为”的中国精神、“革故鼎新”的开拓创新精神、“国而忘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仁者爱人”的人本理念等等,也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铭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生动直观、感染力强,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是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精神依托,让学生在“游中学,学中悟,悟中获”,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纸上谈兵和校园实践活动的形式限制。

以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聆听金沙遗址讲解、瞻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等现场教学,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聆听,亲手感知,亲身体验,近距离地感受到古老的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源远流长以及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精神和力量,枯燥的文物史料变得鲜活精彩,深奥的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学生自然在情感上激起共鸣,产生强大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自豪感。为了避免现场教学走马观花,还应该让学生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对话和交流。在体验活动之前组织观看相关题材影视剧,学唱经典爱国歌曲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参观资料,带着问题和主题去体验等等。在体验活动中开展现场知识竞答、历史真相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体验的深刻度和感染力。在体验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书画展、制作课件分享感悟,抒发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独有情怀和对家乡人民的崇敬之意。以这种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和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以及在当代中国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就避免了浮光掠影式的参观,心血来潮式的热闹,忽略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挖掘、提炼和传承、升华。

(四)新媒体互动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崭新天地和渗透平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也给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公平法治意识都逐渐提高,维权意愿强烈而直接,表达平台便利而广阔。因此,互联网时代的这些新特点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带来新挑战,也有新启示。大学生对每天海量的网络信息乐此不疲地接收,并沉缅于萌趣泛滥的图片、文字、视频当中,热衷于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表感言,其平等性、个性化、去中心化更加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因此要密切结合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现代青年强烈追求新科技的时代特点,积极推进现代科技创新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不可阻挡的新观念新常态。加大校园网、微信微博的平台建设,拓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崭新天地,实现和学生全天候的亲密互动和心灵渗透。用生动短小的微理论、色彩斑斓的微漫评、丰富多彩的微视频以及开设在线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精髓和魅力。让学生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学习和了解,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鲜度和时代感。

同时,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高校要引导学生把专业优势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结合起来,创作更多风味独特耳目一新的剧目、诗歌、小说、歌曲、动漫等,不仅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透过自己的创作大放异彩,而且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形象生动的内容和活泼灵动的形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借助网络平台和学生“心心相印”,时刻关注容易对青年学生思想造成深刻影响的社会热点,及时制定传播预案,积极介入舆论引导,对学生面临的困惑善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感人故事、民族精神进行说服,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厚重感、时代风尚感以及强大的亲和可信度,才能推动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理实结合,知行统一,从而让网络主旋律高歌猛进,激励人心。

青年是毛泽东口中“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习近平心目中“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的有为一代。而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富有希望的中坚力量。但是在21世纪这个科技引领时代,科技影响生活的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多维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难以把控,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凝聚共识、开创未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在不懈奋斗中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更加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历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历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