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荣 徐新颖
摘要:当前,一些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纯粹的“应试化”遏制教学创新,极端的“功利化”导致课堂沉闷。本文以《变色龙》的阅读教学为例,从熟读概括文本、语言品味揣摩、比较联系拓展等方面入手,旨在让阅读课堂回归到质朴厚实的境地。
关键词:效度;深度;宽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81-2
冷眼观察当今的一些公开课,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味地追求教学语言的华丽深奥,课堂场面的虚假繁荣,课件运用的绚丽多彩,导致语文课堂呈现出表面奢华、实际空洞的现象,阅读课堂也因此沦为教师大展个人才华的“名利场”。那么如何使阅读课堂回归到质朴厚实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变色龙》等阅读课时,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实践,并获得了一点心得体会。
一、致力熟读概括文本,提升效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变色龙》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一篇讽刺小说,小说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一出媚上欺下的丑剧,揭露了主人公的丑陋嘴脸。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一位老师在课始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整体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师:现在哪位同学说一说: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
师:什么样的一个经过?(狗咬人的经过)
师:这是一个事件,他是怎么处理的?(根据狗的主人的不同来处理的)
师: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不同来处理。他在处理时态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师:很好。请你再用一句话完整地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生: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不同而处理时态度不断变化的故事。
师:在我们概括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时特别要强调的一个字是?(变)
师: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过程中具体的变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找找。
师:一开始知道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奥楚蔑洛夫称它为?
师:后来人群中有人说是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又称它为?
师:可是,后来变了,又怎么称呼它了?
师:后来又变了,因为是将军家的狗,所以称它为?
师:接下来又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称它为?
师:最后将军家的厨师确定了这条狗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时,他又称它为?
师:同一条小狗居然在同一人的嘴里有那么丰富的评价,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件“狗咬人”的事件中,对于赫留金和小狗,一共有了几次判决?
师:以第一次为准,他变了几次?
师:这样的5次变化让我们读者读来感觉情节——
师:而前前后后的态度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优秀的文学作品正如一杯醇厚的茶,泛着迷人的香氲。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直接触摸文本,感知内容。深入的阅读,有机地概括,使得阅读课堂如同一片大海暗潮涌动,学生的思维之舟驰骋飞扬;学生理清了故事的情节内容,也初步把握了文本的特点。
学生致力于熟读概括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运用语言、蓄积情感、拓展思维的过程,教师抓住情节梳理中的“变”字,寻找到了突破口,同时一以贯之,达到“长文短教”的目标,提升了课堂的效度。
二、着重语言品味揣摩,挖掘深度
文本中精彩的语言就像沙滩上一枚枚亮丽的贝壳和一颗颗璀璨的石子,丰富而又多彩,璀璨而夺目。欣赏契诃夫的《变色龙》如同欣赏一出好评如潮的话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契诃夫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高尔基曾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文中潜藏深意、耐人寻味的经典词句,比比皆是。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深入咀嚼第一段中“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句环境描写的句子,学生反复地体会,从“无精打采”、“饥饿”、“乞丐”这些词语中品悟出当时社会死气沉沉,到处充满着饥饿和贫穷的社会现状。在如此萧条冷落的背景下,人物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文本中的词语令人回味,就是文中的标点同样富有深意。课文第10节是人物的第一次变化。老师在教学时抓住标点细致指导,很好地挖掘了内在意味。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10节,要求尽量带上你的动作与神态,通过语言来模拟奥楚蔑洛夫当时的情状。
师:文中的什么标点比较特别?由这个标点,你读出了什么?
(省略号,读出了他的惊诧和思考)。
师:他会思考什么呢?你能揣摩一下吗?(他很尴尬,害怕)
师:为什么害怕?
(他之前不知道这条将军的家的狗,所以骂它是野畜生,疯狗,而且骂狗的主人是混蛋,现在知道了将军的家的狗,有点害怕。)
师:有点害怕?还是很害怕?为什么?
(这是将军家的狗啊,是将军,而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警官)
师:所以,这里的省略号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奥楚蔑洛夫的尴尬,还读到了他的害怕。既然害怕,那么第一句话该怎么读出来呢?(读出他的那种惊诧,尴尬又害怕)
师:后面的一个“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恍然大悟,吐着气读,还有一种就是倒吸一口气读,现在害怕时怎么读?(“倒吸一口凉气”地读。)
师:无法掩饰自己的害怕和尴尬,奥楚蔑洛夫是如何来排解的呢?(脱大衣)
师:脱衣服是因为天热吗?这是什么汗?(这是一身冷汗)
师:所以他要把衣服脱下来,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已经到达了极致。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部分,把他的恐惧、惊诧、尴尬一起朗读出来。
……
这里,教师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哦”等语言因素,细致引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奥楚蔑洛夫当时的情状,既进行了朗读训练,又实在地抓住了语言因素,达成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揣摩,可以有效地挖掘语文课堂的深度,有利于学生追本溯源,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知识获得更简便,技能提升更扎实,情感融入更自然。
三、努力比较联系拓展,延伸宽度
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教师有意识地精选比较内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延伸课堂的宽度。
笔者在进行实际教学中,将《变色龙》与前面学过的课文《孔乙己》进行比较阅读,发现文本中有很多相似点。如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众人的笑”,偷书不成,反被吊着打的孔乙己是众人哄笑的对象;被狗咬伤,申诉不成的赫留金也是众人嘲笑的对象。虽然众人笑的出发点和对象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短衣帮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被吊着打”,试问他们的境遇又能比孔乙己好多少呢?当那条惹祸的狗被将军家的厨师叫走时,围观的人群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然而他们何尝不是沙皇统治下的牺牲品?如此愚昧麻木,如出一辙。因此,通过比较阅读,读者能够透过一处细节,挖掘文本内涵,窥探到当时社会的实质。
一些老师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往往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的特点,特地强调他的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文中的其他人物,想当然地以为——文中的变色龙就是指警官奥楚蔑洛夫。事实上,文本理解,应该把握整体,应该注意人物的比较联系。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令人可厌可叹。可是,小说中就仅仅他一人在变吗?在文中前后找找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细读文本,联系比较,思考悟出了——赫留金和围观的人也在变。赫留金开头故作可怜,伤了手一个礼拜不能干活;后来在骂那个人独眼鬼后又搬出当宪兵的弟弟套近乎;最后赫留金再也没有争辩的理由,再也没出现过。围观的人开头强烈肯定要捉住狗,说“别放走它!”,可是后来知道是将军家的狗后,就指责赫留金的荒唐无聊,最后他们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这样的联系比较,使得学生对变色龙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对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教师用文本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文本。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续写环节,实现文本的拓展。如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学生在续写过程中,要紧紧扣住人物形象。巧妙地拓展延伸,点燃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瞬间成了语言的盛宴、思维的疆场、情感的仓廪,因此而流光溢彩。
总之,阅读课堂是学生思维训练、精神成长的乐土。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文本阅读,着重语言品味,努力比较拓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效度,挖掘深度,延伸宽度。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调控、准确把握效度、深度、宽度,积极深入地诱导激发、因材施教,那么语文阅读课堂必将质朴厚实,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精彩,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