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梁秋燕
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和诠释,更需付诸于实践。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创新了“三自”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三自”教育体系,构建了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中的途径与有效策略,为其他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于20世90年代末纪就提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即“三自”)教育理念。“三自”教育是指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特色课程、课堂教学和心理、德育教育等途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其特点是突出人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思维和能力的学习过程。其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和个性的差异,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其侧重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
“自求发展”是指学生基于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在遵守理性规范(包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依照自己自觉自主的意志而充分自由地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积极能动地发挥自己无穷的创造才能,实现能力的增长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其侧重于人生规划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三自”教育办学文化特色的实践
1. 建构“三自”校史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在认真总结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发展和定位进行了深层思考,在“主体性”教育教学领域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三自教育”的办学理念。
建构“校史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全校教师梳理对“三自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做到“有本可依”;更有利于“三自教育”内容具体化,深化“三自教育”的实践。借鉴有关学校校史教育的做法,可以在增强学生对学校办学进程的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对办学文化的认同。具体可以通过课程的介绍、方法论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三自”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建立“三自”文化标识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随着学校发展的新需求,十六中总结八十多年来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训“志勤严美”和“三自”教育模式。校训和“三自”教育模式文化标识碑矗立在学校正门大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三自”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
1. 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设置递进性的课程目标
第一年:全体学生普修系列课程,如《校史寻根》《学海导航》《模拟人生》等普及课程。通过相关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初高中衔接关,博学广闻,通融识见,夯实基础,培育立志勤学,崇严尚真意识。
第二年:在初步了解自我志趣后,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专修课程,涵养爱国人文情怀,践行求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务实求真的能力。
第三年:学生围绕自己挑选的课程方向参与实践活动及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升自我,形成崇真致真的人文科学品质,成才报国,圆梦人生。
2. 尊重学生“自求发展” 的需求,设置多元化的课程类型
特色课程分为理论课、实践课、探究课等多种形式。普及课程以理论课、活动实践课为主。专修课程在普及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进一步拓展课程广度、深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3. 为学生实现“三自”,举办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1)模拟人生之中学生商品交易会(普及课)
为期四周的学生“商品交易会”主题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包含设计项目、提交申请、拍卖摊位、现场活动、总结等环节。学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专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图文资料、固定的活动场所,定期开展活动展示会,形成了丰硕的活动成果。学校已经连续十二年开展了中学生商品交易会活动,构建了完整的开展商品交易会活动的运行机制体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固定的师资队伍,制定了有效的制度、规则和条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品读经典(普及课)
从2007年开始结合《名著导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走进‘三国”、“走进‘红楼”等活动、利用个性阅读、网络搜索、讲故事、辩论比赛、撰写学术论文等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3)走进岭南山水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山地带性植被的识别和调查(专修课)
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由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派出专家,带领选修和专修该课程的学生亲临鼎湖山,进行现场学习,初步了解野外调查和取样的基本方法,学习华南地区常见植物识别的方式。
四、“三自”教育课堂教学特色的实践
1. 建立“三自教育”课堂模式
新课程理念注重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通过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三自”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求发展过程中(形成“启发——互动——探究”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深化“三自”教育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年均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的课堂全部开放),以及历时一个半月的教学质量月活动,有效地推动“三自”教育模式(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在课堂中的深化,突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量及长期的自主课堂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渐将“三自教育”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相结合,将“三自”理念融入程序性的教学过程中,初步得出了“三自教育”特色的课堂模式。
与此同时,以名师示范和科组教研强化“三自”课堂模式。以备课组为单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注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三自”习惯。以科组为单位,研讨如何有效开展“三自”课题模式,通过“上课—议课—优化”的过程,促进各学科教师对办学特色内涵的理解。
2. 加强“三自教育”课堂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加大“三自”权重。在原有三维目标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三自”理念设计和达成的评价,促成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强化“三自”的目的。对学校层面而言,可以开展教案设计和评价等教学教研活动,从教学评价中强化教师对“三自”的认知,提高教师对“三自”的认同。
五、“三自”教育育人特色的实践
1. 总结“三自”育人经验
作为学校德育部门,总结目前阶段有关“三自教育”开展情况的经验,系统规划学校开展“三自教育”的方案,有效指导各年级、各年龄阶段开展活动。如对新生开展办学特色、体验“三自教育”的活动;在中间年级开展深化“三自”主题班会或相关活动。对毕业年级可征集学生关于办学特色体悟的作品,也可以尝试邀请初高三优秀校友开设团课讲述“三自教育”和自身成长的实例。
2. 将“三自”办学特色渗透到师德建设中
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教育行为中渗透“三自”教育办学特色,使“三自”教育办学特色,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自主意识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并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即自学自创。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更注重对学生品格、德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面的培养,从学习习惯入手,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培养学生自主、自强的品格,才能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发展的能力。
3. 将“三自”办学特色渗透到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
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包办,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如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商品交易会”“TOP SINGER”“文学社”“乐社”“街舞社”等活动,都由学生主动参与,自由组队、自己策划、自主推进、自我提升。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必须经过反复强化,才能使其升华为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追求,进而使每一位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