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我们初中阶段英语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为普及英语知识,促进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作出铺垫,同时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英语教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且试题灵活多样,涉及听说读写的诸多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像教授语文一样,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不断强调听说读写一样重要,不可偏废。
然而从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来看,我觉得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说应领先;若从教学程序上来看,则应听读先行。
一、听说重于读写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运用:(1)学会听别人说;(2)大胆地和别人去交谈。培养听说的技能,是培养初中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把它作为生活中交流感情、获取信息的最终目标。因此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人们可以不读报、不写字,却很难做到不说话。日常交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往往是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英语听说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改进英语听说训练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学习英语必须在“听”中提高自己,在“说”中检测自己。把你“听”到的,找机会向你的同学、朋友、老师进行“卖弄”;当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那些曾让你感觉到干巴巴的句型、课文就会一下子变得亲切而又有意义起来。所以,教师有责任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说话的能力而作更多的准备。要让孩子告别“哑巴英语”,家长和老师要创设机会,培养孩子的“见人说人,见物说物,见事说事”的讲英语习惯。如何“说”?可以组织几个要好的而且都有想练习讲英语愿望的同学,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或者一起回家的路上,练习讲英语,开始时肯定说话结结巴巴,那没关系,只要坚持讲一定会越讲越好。
各种说话能力练习总的原则是模拟接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模仿角色,以运用所学知识来交换意见,交流感情,要做到这一步,前提条件是听懂对方的语言。
“听说领先”是读写能力的基础。坚持听说领先可以带动读写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运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其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听读领先,说写随后
在教学程序上,教师没有必要严格地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依次教学。正如前面所说,说话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其他环节应配合和支持这一环节。
说话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然后输出的过程。如果大脑里一片空白,即使伶牙俐齿,也会觉得无话可说。
“听读领先”不但符合普通学习规律:懂—会—熟—用,也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输入—吸收内化—输出。输入指凭借听觉或视觉感知语言材料,通过听、读理解和接受语言信息。输出则是在大量地输入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后,经过吸收内化的过程学会按语言规则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人类学习任何语言,必须先经过听、读去获得足够数量的语言素材,才能运用语言规则进行说、写,以表达思想。因此我们说,“听读领先,说写其后”顺应了这一客观规律。大脑获取信息是多方面的,在英语课听说读写活动中,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说与写则是信息的输出过程。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学习英语与学习语文不一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语言知识,无法帮助他们来表达观点。只有课堂中的听读过程能给他们带来所需信息。在教学中,我每节课利用5~10分钟进行听力和阅读训练,听的内容、读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新信息和一定的趣味性。
“听读领先”不要求学生过早开口或动笔,只要求先专心听、仔细读,保证足够的输入机会和输入量。没有听懂的可多次听,没有读懂的可反复读。因此,一般不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和压力,也没有恐惧感,不会形成心理屏障。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听读領先法的特点,注意如下两方面:(1)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2)要授之以法,教会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听和读的方式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时,教师列举具体的语言情景,解释语言材料的功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的形式、结构和功能,通过游戏、分组讨论的方式,及时把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Whats your favourite park in your hometown?”时,教师可以和一个学生开展一个示范性的小对话(例如谈喜欢这个公园的原因,一般哪个季节去那里游玩,和哪些人去),接着提供一组扩展性的听读材料(著名的公园,当地比较出名的公园),让学生听、读,然后分组,就个人喜欢的公园以及喜欢的原因进行讨论,根据教材的范例编出一段情景小对话,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演示。
所以,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时,教师心中一定要目标明确,既体现它们的重要性,又要科学安排教学顺序。
参考文献:
吕玉娟.发挥听说读写互动性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