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玲
摘要: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对接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赋作文以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灵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活;习作;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67-1
一、融入自然怀抱,启迪写作智慧
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丰富多彩,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沃土,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
儿童是自然之子,是诗意地栖居在大自然中的精灵,他们有着比成人更贴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春来了,带孩子们看一看冒尖的草芽、摸一摸鼓鼓的花苞;夏来了,和孩子们听一听哗哗的雨声,踩一踩清澈的水洼;秋来了,让孩子们追一追飘飞的落叶,闻一闻淡淡的桂花香;冬来了,和孩子们找一找留守的鸟儿,堆一堆胖胖的雪人……大自然把所有枯涩的词语化作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些都是孩子们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孩子们感知着大自然赋予的明丽的世界,思维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智慧的种子悄悄地生根、发芽。于是,油画般的美景,精灵般的想象,复活在孩子们精彩的语言里:
“中秋时节,校园里的桂花开了。远看,桂花树像一个超大的绿蘑菇。走近点儿看,茂密的树叶加上高高的树干,像一把大大的伞。桂花树的干摸起来很粗糙,可是它的叶子却细腻光滑。”
亲近自然,对接生活,不仅激活了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还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为孩子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对接生活,让习作成为孩子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
二、体验活动情趣,激发写作热情
写作与经验密切关联,对于学生来说,酸甜苦辣皆有营养,喜怒哀乐都是文章。有人说:“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学生自身独特的经历往往能够令他的作文也别具一格。
我们应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如“春节*元宵”年俗系列——画年画,制灯谜、猜灯谜,制作兔儿灯;“科技梦想”放飞系列——制作、放飞纸飞机,设计、制作、放飞风筝,高空坠蛋;“趣味运动”竞技系列——两人三足、五人抱团、接力长绳;“生活能手”劳动系列——包饺子、钉扣子、编围脖;“嬉乐童年”游戏系列——跳房子、打陀螺、踢花毽……在实践活动或游戏中,学生相当放松,能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我们再及时引导学生把参与的过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自由习作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习作热情也会随之高涨起来。
当然,这样的活动、游戏可以是精心规划的,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记得那是一节语文晨读课,孩子们读、背了一阵书后明显有些疲倦,这时如果硬让孩子读下去,只会让孩子觉得读书乏味而削减孩子的读书热情。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我索性让孩子停止读书,组织大家玩了一个小游戏,来调节一下他们的情绪。游戏过后,孩子们的小眼睛亮了,读书声更加动听了。更让我欣喜的是,当天的“循环日记”轮到一位本来十分惧怕写作的孩子写,这一次她没有借鉴范文,也不是记流水账,而是写出了一篇内容真实,描写具体,感情真挚的佳作。
带领孩子体验游戏和实践活动的情趣,鼓励孩子即时倾吐、直抒胸臆、自由表达,让孩子的笔触自由地出入于现实和想象的世界,让孩子把思考倾注于笔端,把情感流泻于纸上,体会“一吐为快”的惬意、潇洒和酣畅——对接生活,让习作成为孩子思维的竞技、心灵的倾诉、情感的喷发、生命的流淌。
三、搭建展示平台,增强写作信心
学生的习作,是作文主体——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认识和体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是他们创造劳动的艺术作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而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我认为,对那些有一定水平、有较高欣赏价值的作文,教师要及时通过网络推荐给学校广播站、校园期刊、省市区各大作文专刊等,扩大习作者在班级、学校及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在一次次习作后,我会定期选取学生习作中的一些比较优秀的文章或片断,把它输入电脑,制作成网页或编排班刊。对特别优秀的学生习作,积极向校刊或省市学生刊物投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孩子的习作被打印成铅字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杂志中被大家竞相传阅。这样,一来激发了被选同学的自豪感,二来也提高其他学生“共享”的积极性,三来更增强了学生“也许下一个发表作文的就是我”的自信心。此时,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在“享受”文章精华之处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学生享受到写作成功的乐趣和快感,在他们心中,发表文章,拥有读者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也可以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呢!于是,他们会逐渐爱好写作并都想试一试——对接生活,为学生搭建展示作文的平台,让习作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加油站!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教育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才能激活生活和习作的关联,丰富学生的生活储备,产生表达的冲动,学生在表达中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真正做到“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生活成为习作的乐园,让生活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伊甸园!
[参考文献]
[1]王笑梅.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