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题目用的是“当特色不再”,而不是“当特色不在”,想表达的意思是,“特色”建设不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不再是中心,“特色”已渗透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时时处处。没有人再提学校的特色名称,没有人再想学校的特色思路,而特色文化却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校园人的血液中。这是最近在莱州双语学校交流、学习的体会,感动之余,又增添了一份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花甲之年的赵校长,在双语学校辛勤耕耘了19个年头,他的思想、他的气质已经融化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融化在双语师生的每一个习惯里。虽然如此,我们见到的他,仍如正当年的校长一样:有思想、有激情、有成果,让我们自叹弗如。
赵校长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师生生命状态的关注上,所以,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他的深情寄语。例如,给教师的寄语:
作为生命的塑造者,老师们所进行的是一项生命工程,这是一项更高层次的育人工程。你们在改变着生命,让生命因你而精彩。
作为生命的催生者,老师们应从尊重生命开始,珍爱和关爱每一个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打造精神生命、启迪智慧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又如,给学生的生命发展的寄语:
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让每一个生命在双语这棵生命之树上绽放出异彩纷呈的生命之花。
每一个生命都是共生的,让每一个生命在双语这个生命的动场中相互碰撞共同成长。
这些生命寄语,正是赵校长教育思想的浓缩!每一项工作的确立,都源自他对其上位目标的切实思考,充分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度研究,对核心素养的全面思考。
早在交流学习之前,我就听说莱州双语学校的特色是“创新教育”。赵校长曾提出:“创新教育”就是思想和方法的不断优化与更新,而不是所谓的超常规、超现实。于是,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优化学校的合唱项目,终于成就了双语的“和美艺术”,自然地成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优势项目;他们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回归生命的本真,让课堂呈现生命的色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化课堂”;他们不断地优化德育工作思路,开发德育课程、优化德育途径,终于成就了“知行德育序列”。
这次来到双语,我才知道这里的“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健全人的一切素养都得到关注和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教育”自然地与学校的全局工作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特色氛围里,没有谁会不适应、没有谁会偏离,因为这里的“创新教育”本身就是关注着每一个人的本真。
双语学生的素质特点,充分诠释了学校“创新教育”的突出成效。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自定学习目标、合作活动中的自主分工、自主研究、讨论活动中的交流和补充,无不展现出他们的主动和自信。课堂活动中,他们非常活跃,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想表达时,不需要举手,站起来就说;人员多时,先认真倾听,然后高效补充、评价。课间操时间里,外圈跑操、球场训练,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做最好的自己”,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对于特色教育的成效,赵校长和中层领导们在介绍时,却是从容淡定、不受任何约束地交流着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没有谁刻意提及“创新教育特色”,校园里也没有明显的“创新教育特色文化”。但是,他们师生的言行、课堂风格、校园文化又都无不展现着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创新、合作、进取。
这种不刻意强调特色的“特色教育”,在感染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诸多思考。回想到十多年前,我们区的特色学校建设刚刚起步,教育局带领校长们参观学习上海建平中学。在与冯恩洪校长交流时,冯校长特意强调:建平没有特色,真要说特色,就是合格加特长。前一段时间,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访谈中也指出,更希望学校没有多少特色,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为如果一所学校太有个性,就可能使一些不太适合这种个性的学生和老师无法张扬自己,甚至被边缘化。
建平、双语这些名校的优秀有目共睹,但他们其实只是在教育规律的范畴内,做着教育人应该做的一切,遵循着最朴实的教育常识。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踏实的、朴实的,没有做秀式的表演、没有顾此失彼式的偏颇。
环顾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特色学校”,在所谓的“特色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优势项目的突出效果,往往以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名义,漠视学生真正的兴趣爱好,无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把学生都当成书法特长生、音乐特长生、足球特长生等。其结果必然造成更多师生的无谓牺牲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偏离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初衷。
2005年,我在原来的学校搞英语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当这一项目研究已经达到顶峰时,一个理论问题困扰了我们:英语学习如何辐射带动学校全局工作?当时,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没有今天这样的高度。为此,我们请教了多所学校的领导,其中辽阳市的一位校长无奈地告诉我:他们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上,要求老师每节课教授三个英语单词。于是,科学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滑稽场面:出示酒精灯时,老师要写出这个单词,并保证教会学生,而且这一项列入对所有教师的工作绩效的考核。
回想当年,我们走遍江苏、浙江看特色的时候,这样的担忧就已经产生:学生不适合学习舞蹈、学生不适合做木工、学生不适合研究轮胎,如此等等,而孩子们被分到了这样的学校,而且在这样的特色学校里,所有的可利用的时间都拿来做特色,所有的可挤出来的时间与空间都充斥着学校要求的特色。太多的学生在这里“被特色”、太多的老师在这里“被特色”,在被动的应付中,这些师生原有的潜质被抹杀,他们无奈地应付着,被迫承认:我不行、我不能!
曾经看到一篇反思特色学校建设的文章《学校特色建设:我们一起“晒”问号》,其中一些看法颇有警醒作用:义务教育的功能是奠基、打底,而非专才教育。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特色建设,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优势领域与发展弹性的强化、全面素质的提升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应成为我们的基本指向。依此看,即使是围棋、钢琴、剪纸等技能性较强的特色项目,其价值也多在技能之外,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发展了什么”,而不仅是“学到了什么”。
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评价标准应是其对学生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项目特色很难提升为整体特色的原因,我觉得有两点:一是项目本身的教育内涵不甚丰富,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关联不大,因此其延展性、带动力差;二是项目特色建设始终囿于技术技能层面,学校对这一项目之价值、内涵、特质的理解严重不足。
所以,特色建设是一个“自觉+自然”的过程,需要学校实事求是、注重生成、化繁为简、理性推进。我认为:以优势项目为特色的学校,就要更多地分析、挖掘特色项目技能之外的更高价值,如足球项目的价值在于拼搏、合作,钢琴项目的价值在于和谐、意志、艺术素养,英语项目的价值在于文化的融合、国际视野等,这些价值与内涵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点与终极目标。明白了这些内涵,学校的精神自然就鲜明。如以棋类为特色项目的学校,其校训定为“走好人生每一步”,其精神内涵突显,学校的工作思路自然清晰。这样,特色带动全局、特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细节的效果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也许这正是李希贵校长忧虑的题解:以一点(特色)为突破,以其精神内涵为灵魂,全面优化学校工作,全面优化人的素养。也就是说,特色学校建设必须保证不能偏离教育的根本目标,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全面优化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至此,特色学校建设才回到了其本真的状态。这也就是“当特色不再”时的规律与高效、自觉与自然、优雅与从容。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古寨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