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的人生

2016-05-30 15:57史鹏钊
延河·绿色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石匠石头衣服

有句话说:铁匠黑,木匠白,石匠头上飞铁锤。村里就来了个石匠,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住在湾子的半截窑里。专给村里人打牛槽、猪食槽,甚至还用青石掏捣辣椒的碾槽。石匠收费低,只要给一家三口吃上几顿饭而已。石匠给东家打牛槽,就带着孩子吃在东家,蒸馍面条干粮饸饹,只要有红汪汪的油泼辣子汪汪就能吸溜吸溜地吃上几大碗。石匠给西家打猪食槽,就带着孩子吃在西家,孩子的衣服破了,女人们就找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石匠的孩子换上,男人给男孩剃头,女人给女孩梳头发,把两个孩子弄得干干净净,孩子们就不短了精神,不再扭捏着跟在石匠后头,和村里的孩子出去疯玩了,亲如兄弟姐妹。石匠的衣服容易脏,女人们就在洗自己男人衣服的时候,也召唤着石匠把穿久了的衣服换下来,提到河边的清水里,洗三遍,透三遍,熨熨帖帖地抖展开来,晾在河边的石岸上,等女人把衣服洗完了,石匠的衣服也就干了,和自己家人的衣服一起收起叠平展了,提在篓里才放心地回家去。

石匠在村里一家家地干活,先是到河边挑上好的石头,这就成了石匠手下的材料。无论是牛食槽还是猪食槽,用的石头都各不相同,有的石头材质硬,适合做牛槽,石匠就带着人在河边一步步地走着,检阅着在河边躺了不知多久的石头。看上了材料,石匠就抡起大锤,嘴里“嗨吆嗨吆”地喊着口号,铁锤在空中轮着,一下下铿锵有力地落在钎子上。铁锤在钎子上一下下地锤打着,石匠握着铁锤的大手青筋突起,使尽全力,有棱有角的石头才从岸边采下来。采石的时候,钎子在石头的纹路上扎着,铁锤一下下地落下去,石渣与钢花儿四溅,钎子头发热、滚烫,明晃晃地闪着光亮。一块块石头如刀切割过,方方正正,规规整整,四个小伙子拿着一副洋槐杠子,杠子已经磨得溜光,用粗如井绳的麻绳在石头上前后把结打好,几个人就呼喊着抬起来,向家门口的树荫底下缓步走去。

石匠的活计,靠体力和技术吃饭。臣服在石匠手下的石头,汗滴子一滴滴地溅在上面,石头上顿时有了坑洼不平的小窝。汗水滴湿了的石头在石匠手里顿时变得柔软起来,柔软成了厨窑里女人案板上发酵了的面,石匠一钎钎地敲凿着,叮叮当当的声响起伏不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轻,时而重,从日头升起到夕阳落幕,从春发生到夏伏末,石匠就一家家地凿着。一件农家的家当凿好了,摆放在那里,众人围观上来,无不叫好。叹说器物做工之精细,选材之恰到好处,纹路肌理之绝配,花型雕刻之巧工。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的时候,石匠不说话,掏出自己的旱烟袋,拿起一条状纸张哧噜哧噜地卷起旱烟来。烟卷好了,用嘴唇抿了下,纸张就粘连了。便就点了火柴,吧嗒吧嗒地过足了烟瘾。石匠在没有人的时候,就端详起自己的作品来,反反正正地看,有时候半闭着眼看器物的线条,有时候拿着刻刀在器物的花蕊上稍作点拨。一个器物费了石匠九牛二虎之力,石匠却不放心起来。他爱自己手下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用在牛圈里、用在猪圈里,为牛盛着干草、为猪拌着汤食时,石匠才觉着,心里踏实了,然后慢慢离去,开启自己的下一个作品。

到了吃饭时间,等盘子端上来,石匠就闷头不语,干面汤面一碗碗地大快朵颐。石匠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吃辣椒,无论是油泼辣子还是青辣椒,石匠都搅在面里,整碗饭的味道便就成了自己心中的山珍海味。“关中八大怪”的其中一怪是:辣子就是一道菜。盘子里如果没有了辣椒,石匠就嘟嘟囔囔不开筷。面是女人最擅长的裤带面、宽、长,嚼到嘴里有味且筋道。吃完了面,石匠得喝一碗面汤,面汤就倒在吃完了面的大碗里。面汤还冒着热气,石匠就吸溜吸溜地喝,等面汤晾凉了,面汤碗也就底朝了天。石匠每天出了大力气,自己的营生就是和石头碰硬,饭量自然就大了一些。食量大,同在饭桌前的其他人就吃慢了些,往往是石匠第三碗刚落了筷,其他人的第二碗才空了底。

石匠是个命苦人,人刚到中年老婆离世,留下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当了爹,能靠手艺谋生吃饭;做了娘,确实慌了手脚。石匠能雕花的双手,做不了针线活。往往是自己孩子衣服的纽扣掉了,都难为半天。即使上了手,一个纽扣六个扣洞里,线就来来回回地绕着穿,等最后弄了一天,六个扣洞还有两个空闲,线不均匀,扣子就不平整了,衣服即使扣上了也看着别别扭扭。自从石匠来村里,两个娃儿确实变了样,本来腼腆内向的孩子,话也多了起来,喜欢和小伙伴们打交道。娃就成了村里女人们的娃,村里的女人就成了两个娃儿的妈。两个娃的衣服脏了破了扣子掉了,女人们就一边怜惜着一边给缝得结结实实。娃没了妈,却不能叫娃短精神。娃有了精气神,做爸的石匠干活就更有力气了,有出不完的力。后来石匠的孩子在村里的小学上了学,每天和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这是石匠没想过的事。娃能上学是好事啊,识些字娃以后的路就更宽些,人不是常说不识字的人就像闭着眼睛在世上走路的人么。

现在,石匠还住在村里,成了村里的一户人。人们路过湾子的时候,看到了石匠住的那半边破窑,原来窑洞的主人是谁,已经没有人能记得清了,往往都会说那是石匠家。其实石匠是孤独的,他东家出来西家进去的抢手时代已经过去,他不再有多少活儿。每个白天,他唯一的事情就是坐在向阳的麦草垛跟前,跟一群老年人谈天说地,说自己当年手艺最红火时,邻村那谁谁家的巧媳妇,在给他端上来煎汤面时,还摸了摸他的手,他胆小,手像触了电一般缩了回来,麻酥酥的,差点把饭碗掉在饭桌前。那家人的小媳妇儿的手滑得像河边的稀泥,身子软得像棉花蛋子,刚生过孩子的两个大奶子垂在胸前,在薄薄的衣衫里如欢快的兔子般呼哧呼哧地跳跃。还有,他刚死了老婆那年冬天,村里又下了一场雪,远处的山沟,近处的路上,都成了一个雪的世界。晚上,雪停了后,北风掀着已经变成了颗粒的雪,把用白纸糊了的窗户,敲得梆梆响。女儿发烧了,烧得一直在说胡话,不断地叫妈妈。石匠再也睡不着,索性起身,穿了一件羊皮棉袄,踩着咯吱咯吱的路面,小心地往村医家里走。村医家没有院墙,有人去,屋里屋外的人就隔着一层砖和一扇窗户。他远远听见屋子里有人嘤嘤地哭,等快走窗户台边了侧耳一听,原来是村医正在和老婆行夫妻之事呢。他说村医的老婆整整哭了个把小时,把他听得全身都一股暖燥。正在卷纸烟的没结婚的老光棍靠上来,来了兴趣,要他讲一些对外人不能说的细节。石匠就是这样,每天和村里剩下的那几个人挤在一起,打发着每天闲谈的时光。

石匠叫什么,这么多年,我是不知道的。在我心中,他的名字就叫了石匠,无论是见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人,都乐呵呵地,合不拢嘴,两颗豁豁牙就露在外边,那两颗牙很早就被石头崩掉了。他就是个手艺人,村里许多人家的猪食槽、牛食槽、大门墩,甚至还有村头老爷庙门口的石台台,都是他的作品。

赶了一个集

《说文解字》记载:“民俗以夜市有豳山。”商末,周族部落的先民即在夜市交换商品。明清有集场11个。清末增至12个。民国时期为13个。建国后,乡镇集市有增有减。而今,彬县13个镇均有集市。每月逢“一四七”“三六九”日,集市便人声鼎沸起来。

集市在十五里外的镇上,叫北极。镇上有布匹市、有牛市、有粮市、有菜市,更有一排排的代销站,货架子上的货物千百种,整体地排着。在街道上,每逢集日,还有一摊摊买油炸麻花的、有买蒸红薯的、有卖铁活的。靠做生意吃饭的人早早地在代销站门口堆满了货,他们实在是等不住这每月逢三六九日的集市;村里的人有家畜或者粮食要赶集,就早早地起来,天气好的时候就趁着天凉出发,一路不紧不慢地赶。等要快到集市上的大寨路上时,能看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大多骑自行车,走在大寨路的一边。里面有个男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妻子,妻子手里提着多半筐子鸡蛋,就靠着些鸡蛋赶集哩,骑自行车的男人小心翼翼,双手紧握车把,坐在后座上的女人更是紧张地出了一把汗,一手扶着车后座,一手死死地抓着竹筐子,竹筐子放在腿上。竹筐里的鸡蛋,一层层地摆得很是整体,用细麦草垫得软软活活,就怕这些易碎品磕磕碰碰,卖不上好价钱。有些人背着袋子,在路上的另一边三五成群地走着。他们也是赶集的人,他们不会骑自行车,去那里都靠自己的双腿走路。走着去,走着回,去去回回,肩上背着的东西不能少。

镇上有家铁匠铺,专门锻造犁铧、锄头、镰刃还有菜刀、炭锨等等农人们用得上的用具。每当到冬天,是铁匠铺子最忙最热闹的时候。甩开膀子抡着大锤的学徒挥汗如雨,大火炉上噗噗喷着火苗的蓝焰如炬,风箱平缓均称的节奏,大铁墩上叮当有力的声响和气度,水槽内“呲啦”有声冒起的白烟如雾,都成了这个镇子上最美丽的风景。铁匠们是赶着季节做活儿的人,初春开来,万物复苏,犁铧、锄头成了主打产品。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需要犁铧这样硬而锋利的尖家伙,一垄垄地把新土从地下翻上来。村庄的山地里酸枣树根蔓延着长着,交织在一起,犁地的人一不小心,犁铧就被折断了。还有锄头,二月里来,麦苗儿长势汹涌,麦地的杂草也不甘示弱地疯长,和麦苗儿一起抢着营养。男男女女就握着锄头,顺着麦垄一行行地松土、除草,地里的草没了,锄头却被磨得发亮。过了五月,铁匠们的镰刀就已经打好了,一排排地摆在地摊上,十元二十元不等地叫卖着。有农人蹲在那里,手里拿着两个镰刃在一遍遍地试,伸着用手指头在刀刃上斜滑,都爱不释手。十元的钢水软,几亩麦子割下来,可能就变得钝一些,也不好在青石上把新刃再磨出来,磨刀误了割麦功。二十元的钢水硬,省去了更多磨刃的时间,下镰也就更快些。有人省了钱,但买了钢水软的刃回来,早上去麦地时候,也就背上磨刀石,提上一小瓶儿水,割了半晌麦子后,便蹲在地里,“哧噜哧噜”地磨开来了刀。等磨好了刃,再开始挥起镰刀时,邻地里的人已经割出了好远。

百货大楼,是镇上的供销社所在地。这里是镇上的商品流通中心,也是镇上唯一一座四层高的标志性建筑。每逢三六九日,这里总是人群稠长,密不透风,商品琳琅满目,让人总是流连忘返。我小时候一个人在镇子上的中心学校读书,每逢三天母亲会给我捎口粮来,约定的地点就是百货大楼的台阶上。每当到中午,我就从学校急匆匆地向百货大楼里走,双眼紧盯着人群里的每个路过的人。在百货大楼里,有时会有时髦的女人走过,这在镇上也算是凤毛麟角,不是在柜台上买了盒胭脂粉就是买了铁盒圆形装的“百雀羚”,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多么奢侈的生活呀。还有一种价钱仅为2分钱一管俗称为“棒棒油”的,因含油脂高,所以抹到脸上感觉很舒服,但不禁光,一晒皮肤黢黑,即便这样,也是男人的最爱。因为小镇上冬天的风,呜呜作响,我们的脸不抹上些油,就会皴裂的像是老汉的脚后跟。

集市上,还有人给亲戚来捎话。捎话的人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找着自己的亲戚或乡邻。在史家河,一户人家的亲戚,全村人都认识。邻村与邻村的人结亲,邻乡给邻乡的人做媒,形成了村庄庞大的人物关系网。例如史家河嫁到路村的女孩就有六七个,路村的女孩嫁到史家河的更多,回娘家都会相互联系着一起走,结伴儿就图个热闹。有人赶集回来,路过村口狗娃家门口,就远远地喊着:“狗娃,回去给你大说,南塬你姨家正月初八给娃娶媳妇哩,叫你妈提前来蒸馍呢。”狗娃就顾不上玩,一个蹦子跑了回去,给他妈说:“妈,村东头我建国叔刚从集上回来说,南塬我表哥娶媳妇哩,我姨捎话让你去哩。”话从集上捎来,女人便洗了衣服,安顿好家里,与男人商量好行情礼,就去姊妹家帮忙了。

史鹏钊,1980年12月生。著有诗歌合集《七个人的时间史》,散文集《光阴史记》等。作品散见《北京文学》《文学港》等。曾获报纸副刊征文奖、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提名奖等。

猜你喜欢
石匠石头衣服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小衣服
石匠
放生衣服
强取人衣服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