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伟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能够在保证水利工程原有抗洪、发电以及泄水作用前提下,保证水土不被破坏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首要工作要求。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首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植被覆盖,将水土流失防治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由此,本文主要就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推动水利工程建设。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治理对策
就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水土保持防治来看,大多数人们认为主要是对植树造林,治理沟道,但是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对于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工程建设之前的预防和规划,而不是在水土流失后才进行治理。总而言之,传统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较为滞后,存在众多不合理的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的方案设计进行合理规划,将水土保持纳入其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水土保持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意识逐渐加强,在工程建设中将生态环境稳定理念有机融入其中,坚持小流域的行业发展,并且对田地、森林以及电力等多个产业进行综合治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严重制约着水利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就我国水土流失现状来看,流失面积逐年增加,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而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自然灾害和认为破坏,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过度开垦土地,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流失,不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二、水土流失原因
(一)自然因素
水土流失现象愈加严峻,由于我國地域较广,不同地区地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山区地势较为崎岖,地形破碎现象严重,一旦出现雷雨天气,很容易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现象,对山体长时间的冲蚀,从而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出现更多的自然灾害,对于山区的村庄产生十分严重的安全威胁,一旦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现象,将会破坏房屋,为人们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二)人为因素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垦愈加无度,盲目进行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推进社会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十分不科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的缺陷,致使人类同社会之间矛盾愈演愈烈,水土流失现象十分突出。植被的荒芜,致使我国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三)工作因素
由于相关法律内容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一些水利工程开发商缺乏环保意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很难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或者是工作过于敷衍,难以充分发挥原有作用。
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要点
(一)取料场
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规模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当地材料,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节省时间,通常在取料时采用沿线取料方式,致使材料开采深度不一,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设置防林带
水利工程建设时,应有针对性的加强植被覆盖,增加林木数量,社会防林带,这样能够保持当地水土,防止风沙侵蚀。
(三)坝体防护
水利工程大坝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护坡技术,并在大坝其他段增加植被覆盖,防止水利工程受到侵蚀出现塌方,提高树立工程建设质量。
四、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对策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创造更大经济效益,还需要尽可能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试图保持方面强化环保意识宣传,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监管作用,多样化手段进行宣传,诸如教育培训、环保讲座,在媒体上投放广告等。通过环保意识的宣传,促使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为水利工程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
(二)健全和完善制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健全和完善制度,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将制度内容切实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与此同时,应加强植被覆盖率,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能够密切协调,落实责任制,切实提高工作成效,为水土保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综上诉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前首要工作内容,对于保护环境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故此,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内容,落实到实处,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祖根. 矿山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08):96.
[2]刘跃晖.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5,22(10):63.
[3]包吉祥.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对策研究[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6(0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