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广艳
摘 要:师生愉悦的情感是消除课堂暴力、克服课堂恐惧、医治扭曲人格、开启心智的良药,是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底线和根本。没有情感做基础的课堂,将会毫无生气、缺少生命的灵动与智慧,更是对高效课堂的背离。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外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追求高融合、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寓情于教;以感促学
自从生物课程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革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育既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个体差异,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展成为学生独有的个性。每位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是每位教师都要直接面对的课题,因此,能否在课外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将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那么,在课外如何用教师的爱呵护美丽而脆弱的露珠,从而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牵动课堂呢?
教育有痕,教师要带着爱心、激情、微笑走进教室,尊重、信任、包容、关爱每位学生,用真诚的情感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要及时的鼓励、真诚的称赞每一名学生,不断加深加厚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与热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受个人教学能力的限制,即使不能让学生能力充分发挥,但也要守住课堂安全这个底线,让学生能够在情感愉悦的课堂中得到生命的呵护、人格的健全、知识的提升。师生愉悦的情感是课堂信息和谐交流的基础,是课堂身心安全、课堂教学高效的保障。
一、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没有爱,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教育是爱的事业,从古至今,无数教师、教育家通过亲身实践的教学事例已表明,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对学生的真诚热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的情感教育可以分为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能成功得完成前者,譬如生活上对学生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些要求,这些都是教师浅层次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实际上,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开始日趋成熟:以自我为中心,明显的感到自己是“大人”,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甚至出现“叛逆期”,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就要求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主动亲近学生,全面深入细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教育指导,这样才是深层次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的理解、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此外,教师要想在教育效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外,还要积极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于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之,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不仅要走近学生的身边,更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把教师之爱、父母之爱真正转变为朋友之情、朋友之爱。这样的情才会动人;这样的爱才会有感染力;这样的教育才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学生需要爱,特别是当学生不值得爱的时候
子曰:“有教无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公平、公正,但是绝大多数老师未必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每位教师在班级里总会“心安理得”承诺会将“优等生”、“学困生”一视同仁,可是又有几位教师能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呢?记得有一次,正逢流感盛行,班级里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冒发烧,班主任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学生的家长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学生去医院治疗。可是,当班里“学困生”因为身体状况请假时,班主任不是用关心的话语去了解情况,而是用命令的语气去刨根问底,这是我亲眼目睹的教育事例。事后,我感概万千,也许存在学生请假说谎的个别现象,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浓浓的爱与关怀。正如冰心所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师生交流中多一点公平、多一点宽容,甚至当学生不值得爱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爱,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变得更加行之有效。
月有阴晴圆缺,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像手指长短一样参差不齐,难免会存在在学习、生活上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方法,要掌握好度,不要对学生过早作出好的或坏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思考,也留一点空间给学生自我改善,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把教书育人当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包容的心。
三、教师要准备好一百顶高帽,让学生天天带着荣耀回家
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教师期待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就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了解处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本阶段学生的学习不能是封闭的、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接受过程,而应该是发散性的、具有情感色彩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处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之下共同维护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此学生才会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再者,一直以来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融入学习中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与被肯定。相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对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学习将会变得没那么枯燥无味,同时也会更加享受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和欣慰。这其实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期待效应”,即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期待,使期待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使期待变为现实。这种期待一旦被激活,就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驱力,从而使其逐步增强信心、树立恒心,最终达到成功。这也就是高林生所追求的“教师要准备好一百顶高帽,让学生天天带着荣耀回家”。
四、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教育不仅是一门艺术,它是倡导“尊重、期待、激励、欣赏”等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提倡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必然脱离不了“严格要求”。学生的基本权利就是接受悉心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主观上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师生之间最为基本的准则,重视严格要求学生这一重要责任,否则就无法体现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简而言之,爱的情感教育就是将教师对学生的爱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也只有明确界定热爱和严格要求学生的关系,教师才能从教育实践中正确处理种种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严格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注重方法,要掌握好度,也要合乎情理,不是一味的放纵宽容、袒护溺爱,更不是把学生当做“心肝宝贝儿”般地疼爱。特别是对那些“优等生”的爱,更需要严格。“优等生”有许多优点,他们自尊好强,充满自信,但他们又容易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此,对他们的爱要更严格,绝不能一俊遮百丑,更不能偏爱护短。俗话说响鼓更要重锤敲,对他们的爱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其实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严师出高徒”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同时又严格要求学生,也就是要做到“爱心启迪,严慈相济。”,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对学生尽责,对家长、社会负责。
总而言之,教育的本质是师生情感的传递与交流,是智慧火花的激情碰撞。师生关系是通往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教师应努力做到诲人不倦、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底,让其绚丽绽放,让师生的友爱一直伴着学生的成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团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