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芳芳 曾祥山 王碧青
摘 要 针对广东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规划滞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社会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农村建设以及建设广东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文明 ;广东
中图分类号 F320,F312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Problems and Solutions
LUO Fangfang ZENG Xiangshan WANG Biqing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some worried problems, such as planning lag, resources wasting, serious pollution, low level of social management, lack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new rural. This article states us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lea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of comstructing ecd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极大制约了广东的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这使广东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建设美丽广东、幸福广东的战略支撑。因此,提出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立省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粤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广东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当前广东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二五”期间广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是更科学、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东农村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全省突破发展瓶颈,推进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1 广东新农村建设现状
2006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成效显著。2008年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互联网;2009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2010年,2.1万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完成农村改厕101万户,建成文化广场5 000多个、农家书屋1.2万家,城乡社区文化室1.6万个;2012年,累计解决农村1 645.5万居民和109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 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任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 028元;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万人,转移就业603万人;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 720 km,完成森林碳汇工程23.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7.7 %。可见,自200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省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有效解决广东“三农”问题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2 广东新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统筹城乡的规划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省新农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改善,然而,统筹城乡的规划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高层次、高起点的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有效衔接,城市之间、城市内部重复建设严重,“城中村”大量涌现,农村普遍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社区”的现象,制约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平衡发展。
2.2 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广东以劳动密集型、粗放模仿型的“三来一补”经济为主,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和“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热且缺少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产业弱质化严重且存在无序、低水平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甚至资源掠夺式发展,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较重,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广东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越来越硬的资源约束,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土地不断被“城市化”、农民弃耕普遍、耕地质量大幅下降、水污染加剧、小规模生产等农村落后产能大量存在等。
2.3 污染严重,生态恶化
近年来,广东在环保工作方面成绩比较显著,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飞速增长与资源环境超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大气污染、土质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全面覆盖的挑战,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城市的环境污染不断向周边农村蔓延,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与此同时,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治理难”的特点。此外,一些乡镇政府环保意识淡漠,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放之任之,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2.4 社会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体制滞后,即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村管理体制比较单一,管理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集体经济集约发展和农村统一规划建设不协调;二是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劳动、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容易诱发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三是村民直选存在一定的寻租现象,部分村干部通过“直选”进入村委会获得经济“寻租”机会,容易做出某些短期行为,损害村民和村集体利益,进而引发群众纠纷等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5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处理,秸秆随意焚烧,污染空气,污染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生命健康。新农村建设虽然在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但无论是基层村干部还是农民环保意识仍较淡薄,在农村发展决策和村民日常生活中很少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愿意投入农村环保事业,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民还存在随意扔丢垃圾等落后的生活习惯,导致“只见新村不见新貌”较普遍存在,严重削减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3 广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对策
3.1 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发展农村绿色经济
农村绿色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根本动力。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绿色经济,一要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逐步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镇村特色经济,实现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升级改造[1];二要大力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绿色生产与加工;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扎实做好高标准的农田及水利建设,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建设和改造现代化鱼塘、渔港,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3.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环境风险防范机制。二要科学统筹规划,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抓好农业源污染减排,规范农村养殖,特别要控制养猪场等的排污量,减少和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新型绿色农药化肥。四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和支持节水设备的推广使用。五要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构建全省的生态安全体系。
3.3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宜居新农村
建设宜居新农村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规划建设,依托本村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优化农村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科学编制规划[2],推进名镇名村建设。其次,积极推进“万村百镇”整治,因地制宜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道路、清洁能源、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网络信息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硬底化道路网络和公交客运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第四,切实改善农村卫生面貌,大力支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第五,加快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做好医疗、养老、重大疾病救助、适龄儿童教育工作,围绕新型农民培育强化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推进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等。第六,加快全省绿道网、生态景观林、农村社区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健康休闲娱乐场所建设。
3.4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强有力的“助推器”。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努力在农村社会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一要加快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倡导绿色、集约、智慧、包容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村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二要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手机、网络、文艺演出等阵地,努力将环保宣传教育与农村普法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农民愿意将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三要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主动远离和抵制黄、赌、毒与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新观念。
3.5 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提升新农村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体制,提升新农村管理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保障[3]。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不能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责任制,为村庄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严守把关;其次,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实行村务决策一事一议制,切实保障村民自治的权利;第三,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农村公共事务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第四,建立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事故风险防范机制,抓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打造平安新农村。第五,把农村社会管理列为县、镇(乡)、村责任人年度或任期考核测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伟良. 广东发展循环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07(8):98-99,108.
[2] 方 伟,林伟君,周灿芳,等. 热带亚热带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广东典型地区的调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1):221-222.
[3] 蓝海涛. 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6(3):21-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