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芽魔芋热区(橡胶)林下套种模式展望

2016-05-30 10:48张东华汪庆平
热带农业工程 2016年3期
关键词:热区橡胶林套种

张东华 汪庆平

摘 要 热区(橡胶)林下套种模式具备珠芽魔芋所需的高温遮阴环境,为珠芽魔芋多苗接力生长提供10个月超长生长期,大幅增加叶面积指数,改变花魔芋单叶低产原有的模式,种植周期由3 a缩至1-2 a,显著提高生物产量并使其成为高产作物,提高林地产出效益。以胶树落叶为覆盖物可起保墒压草及增加有机质,利于疏松土壤。采用“挖大留小”就地越冬及叶面球茎自然滚落方式可实现珠芽魔芋低成本种植。

关键词 珠芽魔芋 ;热区 ;橡胶林 ;套种 ;耐阴作物

中图分类号 Q949.71+7.2

就全球大宗植物胶而言,天然橡胶、瓜胶、卡拉胶等皆产自热带或亚热带低海拔区域。据Bloomberg News(彭博新闻社)数据,2014年全球天然橡胶、瓜胶、卡拉胶等总产量分别为1 180万t、50万t及30万t,而同年全球魔芋胶总量则仅为5万t。中国天然橡胶、瓜胶、卡拉胶、魔芋胶等占全球市场份额依次约为7 %、<1 %、<1 %及>60 %,仅魔芋胶具独特的市场优势,数据优劣势显而易见。魔芋胶其实是魔芋组织中富含的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简称KGM)的俗称,是用途广泛的天然高分子亲水胶及优良膳食纤维[1]。瓜胶作为战略配套资源在石油及页岩气开采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水基压裂液大宗商品,虽经近百年不断试验种植,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仍很小。卡拉胶用途虽广,但国内基本靠从印尼、菲律宾进口原材料。中国唯魔芋胶地位在全球植物胶市场举足轻重,且与以上3种重要胶体有重要关联。虽魔芋胶全球产量目前仅为瓜胶的1/10 ,但因其潜力大,多项指标显著优于瓜胶,如粘度是瓜胶的4-6倍,具备形成热可逆凝胶及热不可逆凝胶双重特性,魔芋胶能更好地被应用于油气开采、化工、造纸、纺织、医药及食品等领域,取代瓜胶地位应只是时间问题[2]。卡拉胶因能与魔芋胶产生协同增效而形成凝胶[3],可极大拓展魔芋胶应用空间。魔芋(Amorphophallus bulbifer)属喜阴植物,原本分布于高大树木或灌木林下环境。与很多其它经济作物类似,在人们追求其生物产量最大化的动力驱使下,魔芋与其栖身的原生林木环境逐渐拉开了距离,开始被净种在大田或坡地上。因栖息林下的特点,东南亚地区野生魔芋分布的多寡通常亦是热带雨林森林覆盖率高低的“生态指标”之一。而今,魔芋种植再次回归林下,表明人们认识到魔芋的生长应更贴近自然,顺应其自然生长规律。

魔芋与橡胶的关联,在于珠芽魔芋与橡胶皆适宜高温高湿环境,前者属典型热带喜阴植物, 林下40 %-70 %的遮荫度十分利于其正常生长[4],此时林下土地可利用面积大,二者套种可互为补充,这为珠芽魔芋在中国云南、海南、两广及其它低海拔区域林区集中规模种植带来发展机遇。2015年,中国橡胶种植总面积约114.7万hm2,主产于云南(种植面积56万hm2,占国内种植面积49 %,位列第一)及海南(54万hm2,占国内种植面积47 %,位居全国第二)2省,占国内总种植面积的96 %。橡胶热区的气候优势使珠芽魔芋良种的生物学潜力能充分展示,可成倍增加魔芋胶总量,还可显著提高目前因价格过低而陷于困境的橡胶种植区林地产出效益,对维持橡胶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球魔芋胶年产量中,中国约占60 %,日本占25 %。花魔芋(A. konjac)约占中国、日本魔芋种植面积的95 %以上。据2014年中国魔芋协会的数据,中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湖南、河南、河北等省区花魔芋种植总面积约为13.3万hm2,但其总产量太低且长期增长缓慢,系典型“广种薄收”作物,一年精粉总量仅约3万t,按目前鲜魔芋15 t加工1 t精粉计算,13.3万hm2种植面积平均下来,折合成加工的魔芋精粉,每公顷产鲜魔芋3.375千克。中国、日本两国的魔芋产出量在全球分别排名第一、第二位,看似处于明显竞争优势,其实,两国的花魔芋栽培种种植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病害严重,属典型的低产作物,若与东南亚国家的珠芽类魔芋相比,其在基因特性上处于劣势。通常,由花魔芋小球茎从开始种植到可用于加工需3 a时间,独特的生长模式使魔芋难以成为一种高产作物。伴随种植过程中软腐病的严重危害, 多年来全球魔芋总量难以增加。正因为如此,国内魔芋加工企业长期处于原料严重短缺的尴尬境地,产量少,效益低,魔芋作为广普亲水胶的应用也受到限制。

如何使魔芋从低产变为高产作物,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多年来追求的目标。以往的路径归纳起来,不外乎2条路可循:一是按传统套路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二是在花魔芋中继续寻找、筛选优良品种,以解决目前国内栽培种存在的繁殖系数低(仅4-6倍)、种植成本高、抗病能力弱及种植周期长等问题。笔者以为,须跳出白魔芋、花魔芋的思维禁锢,另辟蹊径,从生长优势突出的珠芽类魔芋中筛选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优良基因品种,在最适宜的热区林下进行规模化种植,方可一劳永逸地提供根本解决方案,以使中国魔芋产业获得品种(基因)、产量及规模优势,从而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

1 选择珠芽魔芋在热区进行林下套种的原因

珠芽类魔芋的外部特征是其植株叶片上生长有大小不一的气生小球茎。Brandham等[5]研究认为,A. bulbifer、A. muelleri、A. oncophyllus等珠芽魔芋品种的叶面上生长有珠芽(bulb),属三倍体,即2n=39,具较强的生长势。因未形成正常有性繁殖所必需的单倍子配体,珠芽魔芋开花后未经授粉过程即能以无融合性生殖(apomixis)的方式进行其自身的繁衍,这与其它魔芋品种开花时需进行异花授粉方能得到种子的传统繁殖方式迥异,当环境条件适合,种子能发育成熟,繁殖系数可达约300倍,高出花魔芋繁殖系数60-80倍。关键的是,珠芽魔芋的开花实生种子特有的5苗接力生长模式,在一个生长季可不间断地延长地下球茎的生长期,具有约5 000倍的膨大率;另一繁殖材料叶面球茎的2-3苗接力生长模式也具有约100倍的膨大率,几乎是花魔芋小球的20倍,具备生物产量超常增长的潜力。该类魔芋突破了传统栽培品种因繁殖系数低、膨大率低而导致的种植周期长的难题,显著降低了病害风险。珠芽魔芋原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环境,经近10年的种植试验证实,该品种适宜高温高湿环境,在夏季连续6 d处于43 ℃的高温或水浸泡超过30 d时仍未见明显软腐病、白绢病发生,其抗性显著强于白魔芋和花魔芋,有望突破魔芋总量长期提升不上去的难题,颠覆魔芋是低产作物的“宿命”,实现魔芋胶量大、价廉的突破。

从广义角度看,生物生长亦属太阳能工程范畴。现今,植物光合作用能效比仅约1.2 %,原本就较低的能量转换模式,加上生长过程中每年不可避免的“换头”过程,花魔芋、白魔芋注定是一种典型的“单叶”低产作物。因“换头”会损失以往的积累,“换头”过程亦是母体逐渐干枯、魔芋多糖降解腐烂的过程,不可避免产生病菌或细菌,这亦是导致白魔芋、花魔芋抗性低、种植风险高的原因。要使光合作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方法有二:一是突破光能转换率难题;二是设法增加魔芋叶片“太阳能板”的面积。目前,研究者对植物光能转换效率提高的鸿沟至今难以逾越。但对珠芽类魔芋而言,大幅增加叶片“太阳能板”面积却不难[6-7],且叶面积指数可成百倍增加,如珠芽弥勒魔芋实生种子5苗接力生长过程未经过“换头”这一生长模式,能充分利用低海拔热区难得的气候优势,实现5苗接力连续生长,即从当年3月播种至来年1月第5苗倒苗,最大程度地发挥“良种”及“良境”的比较优势,充分展示其约5 000倍膨大率的潜能,可避免较小球茎每年冬季的休眠过程,缩短魔芋种植周期,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巧妙达到生物产量最大化。

1.1 选择高粘度良种

现已确定的15个野生珠芽类魔芋种并非皆有种植价值[8]。因品种繁杂,内在品质良莠不齐,在KGM含量及粘度数值上差异显著,有不少品种甚至无粘度,这给珠芽类魔芋的种植埋下了隐患,几年前国内种植者刚尝过种植珠芽红魔芋的苦头。如今,珠芽黄魔芋的种植将再次陷入困境。毕竟,葡甘聚糖含量及粘度数值的高低才是品质好坏的指标,而并非色泽。

1.2 珠芽弥勒魔芋适宜作为规模种植品种

对现有的叶面上能够生长珠芽气生球茎的15个魔芋品种进行系统筛选,结果表明,在可比条件下,珠芽弥勒魔芋(A. muelleri)适宜作为热带、亚热带林下套种的优良栽培种,该种抗性强、品质优良,可降低种植风险。

2 国内外魔芋林下套种模式现状

多年来,国内魔芋产业投入持续加大,希望能大幅增加魔芋产出总量,客观而论,效果欠佳。有的地方甚至到了“谈魔(芋)色变”地步,不愿再支持该行业,原因是种植风险大。而今,国内权威农业专家得出结论:魔芋种植不易,可能属最难种植的农作物。要增加产量,又要降低种植风险,办法就是为花魔芋寻找不易生病的良境,寻找冷凉种植环境,即“爬高弃低”及“遮荫避雨”,以减少软腐病、白绢病发病率。但在较高海拔林下种植花魔芋,因能量流动相对较慢,植物生物产量积累亦相对较少,魔芋仍“固守”长周期、低繁系数的形象。要实现魔芋产量的大幅跃升,筛选出适宜热区生长的高品质珠芽魔芋良种,克服繁殖系数低、种植周期长、抗性差等3大瓶颈,依托自然条件,低成本规模化于热区(橡胶)林下的珠芽魔芋套种模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东南亚地区是野生魔芋资源的原生区域[8]。热带雨林下曾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野生魔芋种质资源。魔芋喜荫,在较高海拔林下套种属“天然乘凉”和回归自然,并非创新,在东南亚的缅甸、泰国及印度尼西亚尤其如此。据文献报道,在林下种植魔芋,随着日照强度的减少,魔芋叶片的生长周期亦明显长于对照组,且魔芋地下球茎干物质含量也随遮荫度增加而相应提高,当在75 %遮荫度环境下,可达最佳产出量[9]。相反,零遮荫度情况下,植株成活率极低,产量也最少。

但是,魔芋的主要生产及消费国——中国及日本,长期以来仅知本国花魔芋的生长环境,并不清楚东南亚地区珠芽魔芋喜高温高湿环境的生长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需求推动,可出口创汇的魔芋原料缺口较大,东南亚地区的珠芽魔芋才逐渐被认知。其实,全球魔芋原料一直来源于“二大产区”:一是花魔芋(亦包含少量白魔芋)的“冷凉产区”,另为珠芽类魔芋的“热湿产区”,而“二大产区”魔芋品种有着显著不同的地理气候及生物学特性,且“两区”交流甚少。后经对比表明,中日两国的“花魔芋”与东南亚“珠芽魔芋”的许多生长特性虽差异极大,但其有效成分葡甘聚糖却是相同的。

2.1 东南亚国家魔芋林下套种现状

印尼、缅甸、泰国等热带雨林环境是珠芽类魔芋(A. Bulbier)的原产地。在印尼西爪哇(West Java)或东爪哇(East Java)海拔0-900 m的区域皆能看到利用魔芋与柚木林进行套种[9]的情况,当地人称魔芋为Porang或iles-iles。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采挖而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印尼政府通过国家林产公司将引进魔芋在林下进行合理开发,并鼓励农户在40°以下坡度的柚木(treak wood)、黑酸枝木(sonobrits)、松林(pine)、cacao(可可树)及椰子树(coconut)林下套种[10-12],使得因该国土改失败而失去土地的农户仍能在林地中耕作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还明显减少树木的盗伐及森林火灾。据估计,如今爪哇岛魔芋林下套种面积约为1 000 hm2,其中90 %集中在东爪哇。近年来魔芋原料价格一直看涨,而印尼人口高度集中于爪哇岛,致使该岛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目前魔芋林下种植新区已逐渐转向苏拉威西岛(Sulawesi)及南加里曼丹等外岛,以及更远的松巴岛(Sumba)、东帝汶(East Timor)及巴布亚岛(Papua),但几乎所有的野生或人工种植的魔芋分布于林下遮荫环境。这是因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区域,喜高温高湿的珠芽魔芋仍需高大树木的“护佑”,以避免魔芋叶片因受强烈日灼而导致过度蒸腾、脱水干枯。在印尼,农户一般采用“挖大留小”方式,即将约500 g以上的魔芋作为商品芋出售或是自行切片并晒干,剩余较小的魔芋则留在地里,来年作为种源自然生长,即所谓的循环生长模式。该方法可显著减少人力投入。

据文献报道,印尼及缅甸魔芋资源存量大体与其森林面积呈正相关,因栖息在林下,野生魔芋的分布特征可视为缅甸森林覆盖率的“生态指标”之一[13-14]。如克伦邦及德林达依省热带雨林是缅甸珠芽魔芋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土瓦(Dawei)附近仍有一定数量的林下野生珠芽魔芋,其中大部分被运至泰国境内加工成干片。另外,与土瓦接壤的泰国北碧府(Kanchanaburi)林下种植的珠芽魔芋亦主要来源于缅甸。

2010年,国内开始在云南西双版纳橡胶林中套种谢君魔芋(也称红魔芋),进行林下透光率与魔芋生长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15-17],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红魔芋”KGM含量不高、粘度太低、精粉使用过程品质差及色变严重等而被市场淘汰,未能推广及形成规模,珠芽魔芋种植者也由此而得到深刻的市场教训。

2.2 国内花魔芋林下套种现状

林下套种模式一直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林产经济发展方向。但是,适合林下种植的经济作物十分有限。因光照条件受到限制,高大树木下通常皆难以种植一般农作物。因魔芋系喜荫植物,在林下套种花魔芋似乎并非创新,而是回归自然。

2.2.1 花魔芋林下套种现状

国内传统种植的花魔芋虽亦可在温带林下种植,但因其固有的繁殖系数低、生长周期长及病害严重等3大瓶颈仍未能克服,与珠芽魔芋相比,其难以适应低海拔热区环境,生长劣势明显。目前占据国内种植面积90 %以上的花魔芋,因其属喜凉、喜荫品种,夏季高温高湿季节软腐病频发。为降低发病率,国内湖北、陕西、河北、云南等省魔芋种植户皆有在处于较高海拔中的核桃树[18-20]、桑树[21]或、香蕉[22]、猕猴桃[23]间隙空地套种花魔芋的现象。也正由于高温会导致病害发生及减产,迫使花魔芋的种植区域海拔越来越高,这对魔芋组织中葡甘聚糖生物产量的积累并非有益,且花魔芋固有的生物学短板仍未解决。而且,因在高海拔的坡地上整地及收挖难度加大,人工成本通常约占鲜芋销售收入的50 %,物流费用亦会相应增加,不利于种植产业提高集中度,甚至会出现魔芋采收后销售、加工难等尴尬局面。

2.2.2 花魔芋与高杆作物套种

国内南北方广大中高海拔区域可采用魔芋与玉米套种模式[24-26],以生物多样性及遮荫特性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花魔芋发生软腐病的风险。该模式简单易行,应用范围广,但在大田种植时应考虑选择植株高度、种植方式、株行距及生长周期与魔芋相匹配的玉米品种作为遮荫物。

2.3 热区林下套种作物现状

因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的需要,若遮荫度较高则会使得适宜林下套种的耐阴、喜阴经济作物种类极少。目前国内林下套种多以中草药为主,如重楼、人参、半夏、黄精、党参、白芨等,种植周期一般皆需3-5 a以上,经济效益不高。也正因为如此,林下土地的租金成本极低,甚至为零。

3 珠芽魔芋热区林下套种模式的比较优势

珠芽类魔芋在热区林下套种具有十分显著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天然的遮荫环境。珠芽魔芋不仅可在3-5 a树龄的幼龄橡胶林中套种,在采取适当技术处理后,亦可在割胶林下套种,橡胶林则可提供天然的遮阴度,既解决了魔芋在热区生长时日照过强的问题,还节约了搭建遮阴设施的投入。

(2)土地成本低廉。在云南红河、西双版纳、普洱等热区,农业用地年租金约30 000-37 500元/hm2,而同区域林地年租金一般仅为3 000元/hm2。

(3)无冻害之忧。在魔芋的整个种植及存储期间,不存在低温冻害的风险。对橡胶树而言,在冬季气温低于8 ℃以下连续达3-5 d,胶树即会出现冻害。而此时的魔芋植株早已生长成熟至自然倒苗,不论是已采收的商品芋,还是就地越冬的小球茎,皆无冻害之忧,可节省采挖、储运、来年再复种等人力物力成本。

(4)可机械化种植及采收。珠芽类魔芋的繁殖材料主要是叶面球茎及开花实生种子,前者因无顶芽优势,发芽点多,机械种植过程不用担心种球方向问题;实生种子类似玉米粒,种植亦较方便,在相对平坦的低海拔林下均可采用机械以节约种植及采挖成本。

3.1 橡胶林下套种

选择在橡胶林下种植珠芽魔芋,系基于以下5个原因:

(1)珠芽魔芋亦原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橡胶林足够长期的高温高湿环境适宜珠芽魔芋生长,尤其是其种子5苗接力生长特性(第一苗仅5-8 cm高,而在秋季才长出的第5苗则可高达100-120 cm),在国内仅有适宜种植橡胶等这样的热区环境方能使其有足够长的高温生长期(从3月-12月下旬,国内除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外,其余省在10月下旬后已无适宜生长区域)。

(2)橡胶林下土地资源可供利用面积潜力极大,也急需通过林下套种作物增加经济收入以维持胶农生计。2014年,仅云南全省橡胶林种植面积就达50万hm2,占国内总种植面积的49 %,位列第一。按国内标准橡胶树株行距8 m×2 m计,除胶林操作带外,林下可利用面积仍占总面积的60 %-70 %以上,且土地使用成本极低。需生长7-8 a方能割胶的胶林近年来胶水价格仅7-8元/kg,尚不够割胶成本,1公顷胶林每年亏损约30 000元,胶农“弃割弃树”意愿强烈,林区急需寻找林下喜阴套种作物以增加胶农收入,从而稳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地位。

(3)橡胶林周边交通运输方便,物流成本低。橡胶林下套种珠芽魔芋的模式,若仅利用云南橡胶林面积的1/10,可释放5.3万hm2种植面积,若按15 000 kg/hm2的极低限计算,即可年产鲜魔芋80万t,年产精粉8万t(10 t珠芽魔芋鲜芋可加工成1 t魔芋精粉),按2015年5万元/t的市场价格计,初加工产值约40亿元。若将该种植模式进行放大推广,可迅速催生每年上百亿元的边境热区林下种植特色新产业,形成的产品增量可占据或替代大部分全球亲水胶的垄断地位,预计经6-8 a的发展,国内珠芽魔芋年产量可达与全球瓜胶或卡拉胶年产呈基本持平的规模,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3.2 柚木林中套种

因柚木生长所需积温更高,国内缺乏成规模的柚木林地可供利用,故只能在云南狭窄区域符合条件的零星柚木林下小规模种植魔芋,这与印尼爪哇岛(Java)魔芋主要集中于阔叶的柚木林下的种植模式显著不同,在国内无推广价值。

3.3 于其它经济林果或生态林下套种

珠芽魔芋也适宜在海拔800 m以下区域的芒果树、坚果树、核桃树及其它藤状植物下套种,亦可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在中国西北、华北地区,也开始出现在生态杨树林中套种珠芽魔芋的种植模式[27-28],实际效果亦不错,这为花魔芋向高纬度北方地区扩大种植面积带来新机遇。

4 热区(橡胶)林下魔芋套种重点注意事项

热区环境因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快,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为珠芽类魔芋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但同时也应注意做好以下4项工作:

(1)虫害的防控。在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处于高温高湿低纬度雨林环境中的林下魔芋套种,因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魔芋病害一般较轻。需特别注意的是土壤虫害的防控。尽管魔芋组织中已含有强刺激的生物碱三甲基胺,该成分虽可杜绝鼠害,但对一些热带特有的蚁类生物仍不足以防范,尤其是对含沙较高的土壤,如云南德宏州热区沙土中的黑色飞蚂蚁对鲜魔芋组织的啃咬十分严重,甚至利用球茎“做窝”并迅速大量繁殖后代,须在种植时施用防虫药加以预防。

(2)草害的控制。在经济林木下(如橡胶林),通常在春季魔芋下种后出土前,根据杂草生长的高矮状况施用一次草甘膦,基本可控制林下草害问题。在魔芋出苗后,可采用精喹禾灵控制草害。

(3)不可过度遮荫。魔芋喜荫,热区林下环境为魔芋正常生长提供了庇护条件。但遮荫亦应适当,若过度遮荫,同样会显著降低生物产量的积累,因魔芋多糖的合成仍然是一个光合作用的合成过程。建议对林木进行修枝“开窗”以降低遮荫度,同时对魔芋进行矮化处理。

(4)风灾的预防。低海拔热区在夏季会偶遇大风天气,这易导致属典型浅表根系的魔芋植株倒伏。对此,在林下种植魔芋时,种球下种深度应比通常情况适当深一些。

5 结论与建议

在林下套种魔芋是一种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经济林下产业模式。国内可种植花魔芋的区域不少,但最适宜种植珠芽魔芋的地方却不多。虽皆可在林下种植,但花魔芋、珠芽魔芋的生长环境其实差别较大。花魔芋在较高海拔无须套种于林下,当然利用林下冷凉环境套种也是成熟可行的发展模式,且可在多种林下进行套种。然而,在扣除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运输、储种等成本后,该种植模式对产业集中度的形成并不有利,仅属林地的充分挖掘利用而已。

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魔芋种植业亦需具备国际视野,否则,难免出现诸如种植“水稻”、“甘蔗”、“玉米”、“大豆”等作物所遇到的困境,即因缺乏比较优势,出现了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尴尬局面。在低海拔热区(橡胶)林下套种珠芽魔芋,属典型的“热带丛林战”模式,低海拔地区具有常年积温高、光热资源持续时间长的优势,也正好符合珠芽魔芋“多苗接力生长”所需的更长的连续生长期的自然规律。加上热带雨林环境能量流动快,珠芽魔芋生物产量可获最大积累量。要在热区规划布局珠芽魔芋林下套种模式,使其成为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出效益更好、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区域特色林下产业,建议注意以下4点:

(1)低海拔热区不提倡种植花魔芋,仅宜种植耐高温高湿的珠芽魔芋品种。

(2)做好林区“加减法”。所谓“加法”是指在低海拔热区林下种植珠芽魔芋,并尽可能增加种植密度;“减法”则是指适当降低(橡胶)树林种植密度,如可考虑将国内橡胶树株行距(8 m×2 m)标准适当加大,或间伐一定数量的“高龄”(橡胶)树,以调节阳光透射率在40 %-70 %,兼顾(橡胶)林下产业“高矮搭配”、“长短结合”,实现热带林区林下产业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3)采取“挖大留小”(或称“收大留小”)种植模式。因林下种植魔芋的原因,土壤可不必每年耕作,仅采收较大的商品芋用于加工,而较小的魔芋则留地过冬,不存在冬季受冻的风险。特别是针对在坡地上种植的珠芽魔芋,待其叶片球茎成熟并自然脱落后,在受重力作用或降雨冲刷时,“滚落”亦是一个自然“播种”过程,形成热区林下坡地可持续的珠芽魔芋生长模式,既顺应自然又节约投入。

(4)要顺应魔芋新品种生长模式观念的根本转换。因大幅增加了叶片“太阳能板”的面积,珠芽魔芋因此从传统白魔芋、花魔芋的典型低产作物模式跃升成为一种颇具经济价值的高产作物,间接突破了魔芋植株光能转换率特低的难题。同时,充分结合低海拔热区难得的气候优势,实现其5苗接力连续生长,发挥“良种”、“良境”资源优势,显著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巧妙实现生物产量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佩瑛. 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张东华,汪庆平,骆桂英. 魔芋胶与瓜胶未来产业竞争态势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14,34(12):118-130.

[3] 魏 玉,王元兰. 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凝胶结构探讨[J]. 食品科学,2012,34(12):156-158.

[4] Miura K,Osada A. Effect of shading on photosynthesis,respiration,leaf area and corm weight in konjac plants(Amorphophallus konjac K. Koch)[J].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1981,50(4): 553-559.

[5] Brandham P E,Bennett M D. Evolution in a stable chromosome system[M]. London:Kew Chromosome Conference II,1983:251-260.

[6] 张东华,汪庆平. 珠芽魔芋种子5苗接力生长当年收获商品芋技术[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299-301.

[7] Zhang D H,Wang Q P,George S. Srzednicki mechanism of Staggered multiple seedling production from Amorphophallus bulbifer and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ultivation in southeast Asia[J].Trop Agr Develop,2010,54(3):84-90.

[8] 邓利玲,徐小青,杨延迅,等. 珠芽魔芋精粉的理化性质[J]. 食品科学,2013,34(17):118-130.

[9] Sugiyama N,Santosa E. Edible Amorphophallus in Indonesia.-Potential Crops in Agroforestry[M]. Yogyakarta: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2008:125.

[10] Santosa E,Sugiyama N,Hikosaka S, et al. Cultivation of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Blume in timber forests of East Java,Indonesia[J]. Jpn J Trop Agric,2003,47(3):190-197.

[11] Santosa E.,Sugiyama N,Hikosaka S,et al. Intercropping practices in cacao,rubber and timber plantation in West Java,Indonesia[J]. Jpn J Trop Agric,2003,47:190-197

[12] Santosa E.,Sugiyama N,Nakata M,et al. Growth and corm production of Amorphophallus at different shading levels in Indonesia[J]. Jpn J Trop Agric,2006,50:87-91

[13] 张东华,汪庆平. 印度尼西亚食用魔芋(A. muelleri)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J]. 长江蔬菜,2011,14:9-13.

[14] 张东华,汪庆平. 缅甸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资源分布及产业基本概况[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4):46-51.

[15] 李 珍,谢世清,徐文果,等. 套种于不同树龄橡胶林下谢君魔芋(Amorphophallus xiei)的光合特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6, 37(2):32-37.

[16] 蒋晓云,陈燕萍,陈学文,等.橡胶林幼林下红魔芋种植探索[J]. 福建农业,2014(10):13.

[17] 梁艳丽,李 建,岩 对,等. 橡胶树与魔芋间作对魔芋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 长江蔬菜,2010(24):35-38.

[18] 李源华. 核桃林下套种魔芋栽培技术[J]. 南方农业,2015,9(9):30-35.

[19] 何 斐,薛泉宏,张忠良,等. 核桃林下魔芋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2(9):30-35.

[20] 李在凤. 南涧县核桃林下套种魔芋栽培技术[J]. 农业开发于装备,2013(11):42-45.

[21] 何 群. 桑园魔芋套种[J]. 农村实用技术,2010(3):44-45.

[22] 李进波,陈静英,罗 江,等. 香蕉园下魔芋套种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2015(4):26-28.

[23] 黄训端,周立人,何家庆,等.猕猴桃园套种魔芋的试验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2):291-292.

[24] 崔 鸣,吴廷新,李 琼. 秦巴山区玉米间作魔芋试验研究[J]. 玉米科学,2000(1):41-43.

[25] 刘 艳,郭华春,张雅琼,等. 魔芋与玉米间作群体中魔芋植株生长及葡苷聚糖含量变化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3(3):1 120-1 125.

[26] 张红骥,邵 梅,杜 鹏,等. 云南省魔芋与玉米多样性栽培控制魔芋软腐病[J]. 生态学杂志,2012(2): 332-336.

[27] 王晓兵,余西亮. 岚皋县魔芋林下种植模式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4-135.

[28] 李国强,丁亚珍,闫俊香. 漯河市林下魔芋引种栽培试验与技术推广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2012(11):82-84.

猜你喜欢
热区橡胶林套种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谱写热作新篇章
——《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关键技术专刊》刊首语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橡胶林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定向退火条件下柱状晶形成及连续扩展的相场模拟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滇西热区柚早结丰产栽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