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梅
【摘要】:《三异笔谈》是清代的一部笔记小说。作者许元仲很大程度上受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影响,本书的成就虽不能与《阅微》相媲美,但是此书思想内容丰富,在文言笔记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三异笔谈》;思想;内容
许元仲生活在乾嘉时期,这一时期有由康乾盛世的顶峰逐渐转向衰败,封建社会所固有的种种矛盾不断的激化。作为师爷的许元仲,大部分时间为别人作幕,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矛盾现象必然在他的小说集中有所体现。
一、对清代社会现实情况的展现
许元仲比一般人更加了解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内幕,《三异笔谈》中有许多内容都真实的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愈加恶化和许元仲对这些状况的强烈批判与谴责。
许元仲对当时社会上的民族起义颇有感触。主要以卷二《苗匪教匪启衅》和《柳役》两篇为代表作。《苗匪教匪启衅》篇中开头交代了起义的原因和作者对起义的看法;《柳役》篇叙述的起义是一位没有中进士的杜先生策划的,其形式新奇,但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带头人受到了惩罚。对于这两则故事,学者来新夏认为“可备考史的参证……乾隆末年四川达州、成都等地与川楚教军有关的奇异反抗活动,虽多有巫词而所记贪官恶役的残民以逞以清军的溃败等事尚多近实”。许元仲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史料加以参考。
许元仲还极其厌恶鸦片,对于这些鸦片残害百姓的事实,他表示出强烈的愤慨之情,并且用鸦片生长环境之恶心来阻止人们吸食鸦片。卷二中作者直接以“鸦片”为题名,篇首描述了鸦片的害处,体现了作者对其憎恶之心。而鸦片危害人群之广泛,甚至连蛇鼠及鬼怪都喜欢此物,鸦片残害百姓的程度,作者也阐释得很到位。许元仲大力提倡人们应杜绝吸食鸦片,告知人们鸦片是可以戒掉的,他提供了戒鸦片的方法,他真心希望人们不要再去吸食这种最恶毒之物。
社会动乱不断,天灾人祸并存,必然造成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光天化日之下,不安耕凿。”卷三《濮童》篇中就描写了一个十岁幼童因家里粮食不够食用而随着流民到处讨饭。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实属作者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十一岁的孩子本应该在父母的庇护下快乐的生活,而在这里却一个人到处讨饭,听了都让人心酸,表达了作者渴望过上和平富足生活的愿望。
二、对清代幕僚政治弊病的揭露
许元仲一生“踏万里路,足迹遍天下。未至者惟两粤、奉天、甘肃及福建五省。”由幕而至官,这一独特的经历为他全面了解幕僚提供了条件。幕僚与地方官员不同,他们没有官职和俸禄,是由地方长官聘请为他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们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一部分给幕僚发工资,官员对他们相当照顾,与之相处礼貌有加。幕僚的自由不受限制,只要觉得与直属官员不合,随时可以离开,他们的言行可以产生法律效率,但对于言行所产生的后果不负法律责任。幕僚们凭借他们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才干,即使无官无权,也能有较高的地位,进而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这样,幕僚政治的弊端不断显露,日趋走向腐败。
卷三《袁二如吏才》篇中的幕僚地位是对幕僚的能力和地位最好的证明。卷二《苗匪教匪启衅》中也能够知晓幕僚的势力,百姓不怕皇帝和各级官吏却惧怕小官和幕宾,可见幕僚在百姓心目中的势力如此之大。“苗人谓官无大小文武,皆曰‘皇帝。谓隶则曰‘官。书吏幕宾曰‘军师。至尊乃曰‘京师老皇帝。然畏官畏军师,皇帝不畏,老皇帝更不畏也。”把师爷提到了与官员同等的地位,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极高的权威。
幕僚本该是替官吏办事,听从主管官吏的指挥,为百姓办事的下层人员,而上面所出现的这些行为不应该是作为幕僚所具有的特征,据此足以证明,此时的幕僚制度已经逐渐走向腐败和没落,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事实上,幕僚这一职业就是在清朝末年慢慢消失的。
三、对封建伦理道德缺失的谴责
每一朝代的学者都会不自觉的以宣扬好的伦理道德、谴责不良道德为己任,清代的学者许元仲也不例外。他创作的《三异笔谈》本质上并没有以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要目的,但是作者对于伦理道德有着自己的标准,他在叙述有关幕僚、讼师、公案以及政策条例等内容时已经将不良伦理道德行为加以谴责,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向读者传达了这一观念。
在这些故事中,最能触痛作者,表现他对人生无常之感叹的要数卷三《科场奇遇》篇了。 作者叙述自己九次出入考场,终不能中举,这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由于科考制度的腐败和考官的昏庸无为造成的。其中例举他的弟弟许嗣茅才疏学浅,但是参加科举考试一试便中举,难怪许元仲发出感叹“科场遇合,变化百端”。本篇故事还叙述了两则故事,用以批判考官昏庸无为,埋没真正有才华之士人的行为。
卷二《陈涌金案》中记载:“定乐氏立斩,美思绞侯,赶入秋审。涌金满徒,高奴流,涌金猾甚,声明年已七十,例得免罪。验其监照,乃减年报捐,指驳无可自白也。……黄令部议革职,特旨发军台。后遇大赦,始放归。”此故事中不仅仅对百姓进行惩罚,还对地方官员进行惩治,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警示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戒恶从善。
四、对各地民风民俗深入体察
作者许元仲由幕而官,游遍四海,真可谓“足迹遍天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物产和名人等。尤其以云南地区的风景人物最为喜爱,把所了解的内容都一一记录下来,将自己觉得感受深刻的方面整理后写入他的小说《三异笔谈》中。
对于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来说,许元仲最喜欢的就是各地名山大川。卷二《飞云洞》一篇中作者记载了他对山水之情的喜爱与眷恋,尤其是对于黄平的飞云洞意犹未尽,有着极高的评价。许元仲被罢官后在杭州柳泉太守处居住,此时他依然对飞云洞都怀有一种独特的情感。
民俗方面许元仲也有记载,且与他处理的行政事务密切相关。卷二《苗俗》一篇讲述了两个苗族地区很奇怪的习俗故事。其一是在云南的昭通和东川等地,民俗很是特别,这些地方的命案其多,但都不办理,其原因是恪守苗族的条例,用牛来抵被害人的性命。其二讲的是父母老了之后,将其杀死并吃掉,而这些老人也心甘情愿让关系较好的亲戚们分着吃掉。这两个习俗都不符合常理,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才将其展现给读者,这样做也许是作者另有寓意,也许仅仅是充实人们茶余饭后的生活,但对于民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价值。
有关云南产出珠宝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尤其是明清两代,无数的文人对珠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元仲也不例外,他在卷二《宝石翡翠文石》篇中讲述了几则与珠宝有关的故事,有意显现出云南珠宝惊人的价值。不只是宝石的价格高昂,翡翠的价值也十分惊人。云南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有才华出众,技艺精湛的人物,值得读者敬佩。在卷二《塑匠》中讲述了异类技艺高超的人群,雕刻出来的神像栩栩如生,后人在怎么修缮也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效果。而《滇医》篇则描述了云南当地的医生,他们用的药方和药材也很奇特,即使问当地的居民也不知道这些医生所用的是什么药材,但却能够治愈奇病怪病。这些故事为医学和民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这些看似简单的游山玩水,记录一些社会现实,有时读者会觉得是作者出于一时的好奇心而单方面的叙述故事,实则是许元仲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内在矛盾,揭示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现实,将人们生活现状体现在他的小说集中。
参考文献:
[1]来新夏:《结网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2]许仲元著、范义臣标点:《三异笔谈》,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3]赵尔粪:《清史稿高宗本纪六》(简体字本二十六史,戴逸土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