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影响效应分析

2016-05-30 03:52:52徐礼志
现代管理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影响效应发展状况

摘要:文章依据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数据资料全面认识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外资经济在产业和区域的分布状况,并从经营效率、税负压力、出口倾向、科技投入、劳动报酬等方面比较外资经济和内资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外资经济的优势所在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技术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规模以上工业数据分析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经济普查;外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效应

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外资,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扩大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资经济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这里主要从发展状况、与内资经济的比较以及对内资企业产生的影响效应去分析第二产业外资经济。

一、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个数达到5.80万个,资产总量为190 241.62亿元,主要业务收入为244 359.16亿元,利润总额为15 864.15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2 562.68万人。外资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23.73%、32.38%、27.47%和21.46%,外资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1.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行业分布情况。第二产业外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外资企业法人单位数为56 161个、资产总量为175 031.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234 661.36亿元、利润总额为14 470.69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 498.92万人,制造业各项指标在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达到96.78%、92.01%、96.03%、91.22%和97.51%,占有绝对优势。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部分占比非常小。

在制造业里面,资产总量排名前12位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些行业资产总量占制造业资产总量的74.2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75.31%,利润总额占比为73.74%,企业法人单位数占比为62.87%,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比为65.01%。

2.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分布状况。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市场规模、地区经济实力、劳动力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外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全面展现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差异,这里主要从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去描述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分布状况。

(1)外资经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单体规模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的外资分布从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看,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占比分别是85.22%、76.79%、78.79%和82.11%。仅从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看,中部地区占比大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占比最小。

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比都处于第一位,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比较小的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要高于其他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为31.47%,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4.74%。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89 837亿元,占比为78.68%,出口交货值为64 779亿元,占比为85.31%,出口倾向为34.12%;东北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2 847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 925亿元,出口倾向为14.98%;中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22 554亿元,出口交货值为4 585亿元,出口倾向为20.33%;西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6 035亿元,出口交货值为4 645,出口倾向为28.97%。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贡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东部地区的出口倾向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3)R&D活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除了西藏以外,其他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都有R&D活动。就全国来说,外资企业的平均R&D内部经费支出为351.29万元,而内资企业的平均R&D内部经费支出为201.78万元。除了天津、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以外,其他地区的外资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都要大于内资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

从法人单位数、有R&D活动的法人单位数、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指标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占比分别达到85.22%、88.84%、87.22%、85.90%、91.01%和86.20%,均在八成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最低的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均不超过5%。

(4)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营绩效要强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从经营绩效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28.78%,资产收益率为8.38%。东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32.15%,资产收益率为8.45%。东北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13.20%,资产收益率为6.90%。中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30.64%,资产收益率为8.64%。西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06.41%,资产收益率为8.42%。从资金周转率看,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并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从资产收益率看,中部地区的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

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33.34%,资产收益率为8.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21.57%,资产收益率为7.47%。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最好的地区是东部地区,资金周转率为139.96%,资产收益率为9.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最好的地区是中部地区,资金周转率为148.18%,资产收益率为9.67%。

(5)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从税负压力看,外资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为2 645.7亿元,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福建和北京贡献了2 109.07亿元的所得税,占比为79.72%。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贡献的所得税占全国的52.88%。从利润总额看,外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5 802.58亿元,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福建、天津和北京贡献了11 967.15亿元,占比为75.73%。其中江苏、广东和上海贡献的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7.64%。

东部地区的利润总额为12 247.32,占比为77.50%,应交所得税为2 163.79亿元,占比为81.79%。东北地区的利润总额占比为4.87%,应交所得税占比为4.68%,两个占比基本持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利润总额为2 786.37亿元,占比为17.64%,应交所得税总额为357.98亿元,占比为13.5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大于中西部地区的税负压力,这与中西部出台了一些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

二、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和内资经济的比较分析

1. 经营状况。外资企业的经营效率依然高于内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拥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因此其在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盈利能力上依然处于行业的领头羊位置。

从资产收益率来看,内资企业的盈利水平逐渐增强,但外资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稍高于内资企业。由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可知,第二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为7.85%,其中外资企业为8.38%,内资企业为7.71%,其差距为0.67%,这相较于2008年1.89%的差距有着很大的提升。从资金周转率来看,外资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仍然高于内资企业。2013年,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周转率为117.282%,其中外资企业为133.36%,内资企业为114.15%,其差距为19.21个百分点。

从劳动收益率来看,外资企业依然比内资企业占据优势。在2013年所有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行业的劳动收益率当中,有19个行业的外资企业劳动收益率大于内资企业,在外资企业劳动收益率高于内资企业最多的11个行业中,外资企业每名就业人员所创造的营业收入均超过内资企业30万元以上,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差距最大,达到了1 109万元。

2. 税负压力。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与内资企业相近,但依然小于内资企业。2008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进行统一,并实施了五年的过渡优惠期,同时,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而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取消的政策在近年也逐步得到落实。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了23.42%,其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依然仅占13.96%,由此说明内资企业在创造了76.58%的主营业务收入之时依然承担着86.04%的主营业务税负,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比为23.69%,而外资企业当年销项税额占比为20.39%,上述数据说明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享受着税收的优惠,内外资企业依然存在着税负差距。但从所得税占比来看,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利润总额占比为23.09%,外资当年应交所得税占比为27.95%,这说明国家实施的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

3. 出口倾向。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高于内资企业。近年来,外资企业依然保持着出口战略的导向,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的出口中持续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影响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对我国工业的出口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可知,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倾向依然明显高于内资企业,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已经达到了112 614.72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就占到了67.27%,在出口总额中持续占据着绝对的份额。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创造了24 088.92亿元的销售产值,仅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69%,但其31.45%用于出口;而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创造的775 789.47亿元的销售产值中,出口占比仅仅为4.75%,由此对比可知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十分明显,依然占据着我国出口的主导地位。

4. 科技投入。2013年外资企业全部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法人单位比重略大于内资企业,分别为19.64%和13.95%,再将外资企业细分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看,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比例为19.90%,高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19.34%。从R&D人员投入情况看,2013年我国全部R&D人员投入中有75.95%来自内资企业,24.05%来自外资企业,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45%,外商投资企业占到13.60%。按折合当量计算,内外资的R&D人员投入比例分别为74.79%和25.21%。2013年全部R&D经费内部投入中,75.78%来自内资企业,24.22%来自外资企业,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比例为9.28%,小于外商投资企业的14.94%。

5. 劳动报酬。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虽然内资法人单位的最高平均工资(烟草制品业)高于外资法人单位的最高平均工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但整体看,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高于内资法人单位。并且,用变异系数衡量平均工资差异发现,属于第二产业中平均工资较高的前十位行业,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小于内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具体分析排名后十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可以发现内资法人单位比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低。但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大于内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排名后十位的行业中有七个行业内、外资法人单位都出现,说明这些行业普遍的低工资现象,这七个行业中只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低于内资企业,其他六个行业外资企业都要高于内资企业。

三、 外资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内资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主要考察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把研究视角放在工业产业中进行分析,由于有相当规模的外资企业和科技研发活动聚集在工业产业中,看外资企业如何影响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这里参考蒋殿春(2006)的研究思路,把外资作为影响因素纳入生产函数,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变换,设置以下计量模型:

ln(Y/L)=?茁0+?茁1ln(K/L)+?茁2lnRD+?茁3FDI+u

变量设置:Y为内资工业企业的销售产值,K为内资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L为内资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RD为内资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FDI为外资工业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FDI的系数?茁3是外资企业技术溢出的影响系数,系数大于零,表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有正向的促进效应,系数小于零,表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有负向的抑制效应。为了建模的简便,这里令YL=Y/L,KL=K/L。

lnYL=?茁0+?茁1lnKL+?茁2lnRD+?茁3FDI+u

数据来源: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汇总数据为研究范围,分别采用行业截面数据和区域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行业数据包括39个行业大类,区域数据包括31个省份。

根据以上模型和数据进行计量建模,结果如表3。

根据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 都通过检验,表明内资企业的劳动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对内资企业的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行业数据的模型中,系数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系数小于零说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负向的抑制作用,没有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在工业产业的发展处于优势地位,内资企业未能有效通过科技研发合作吸收和消化这些技术,反而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产生外资企业挤出了内资企业发展的情况。此外,在工业产业各个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可能也存在差异,这和外资进入方式有关,独资企业对科研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严格,会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在区域数据的模型中,系数 在1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系数大于零说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不是太显著。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没有明显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何静,刘晓静.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报告——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截面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高敏雪,许晓娟,李静萍,张芳.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对外经济统计数据估算与计量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蒋殿春,张宇.行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10).

作者简介:徐礼志(1981-),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

收稿日期:2016-01-14。

猜你喜欢
影响效应发展状况
人口老龄化对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7年3期)2017-03-20 12:36:59
我国网络社团的发展和监管研究
学会(2016年12期)2017-01-13 20:38:55
微商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基于VAR模型的房产税对房价调控效应的实证研究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国际排放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效应研究
商(2016年4期)2016-03-24 1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