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霞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公共文化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而基层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方面,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宏大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城乡建设不断发展的情境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抓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和繁荣富足的标志,也是营造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文明象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力度也在加强,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因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该地区建设规划之中,进行城市化建设决不能忽视甚至忽略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不是短期行为,必须着眼长远、狠抓当前,而且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要有计划地进行。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往的实践证明,社会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依靠设施设备而开展起来的,如广场文化活动、公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活动。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必要的根本的条件。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文化队伍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首先需要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组织能力和经济管理才干,要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全方位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其次,要使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并不断提高水平,搞出特色,就需要有人来策划、发动、组织和实施。这单靠办事处、居委会等是不行的,还要紧紧依靠社区内、基层中文化工作方面的热心人和有艺术特长的人员共同完成,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开展基层文化各项群众性活动中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基层文化活动要适合各种人群,要多样化,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化队伍的多样化。在开展活动中,要不断发展和培养骨干,组建各种队伍,如秧歌、歌咏、书画、摄影、器乐、诗歌等,要挑选热心于文化工作,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担任各支队伍的负责人,队伍要吐故纳新,要善于发现培养新人才,以扩充骨干队伍,增加新生力量。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作为基层文化网络基础的文体中心,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工作人员既是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又是基层文化活动的承担者,不仅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多种娱乐场所,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而且还要利用文体中心这块有限的场地,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迫切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辛勤敬业、热心基层文化建设、甘于奉献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艺术专长的文化志愿者,街道、乡镇、社区中的群众业余文艺骨干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中来,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把这支队伍打造成基层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其目的是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娱乐身心的要求,而且要担负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等重要任务。目前,由于广大群众等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紧贴群众利益,让群众文化在群众的自我创造、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鉴赏中生根、发芽、结果。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的智慧,把文化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各項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培育健康向上的情趣,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凝聚力。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人民群众的头脑,加强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增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转变群众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让群众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驱力和活力。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路径,文化是经济的内核,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来发展基层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人们片面强调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政治功能,忽视和否定其经济功能,忽视其商品属性。实际上,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传统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农家乐、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园等农家旅游,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群众找到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且节能环保的致富之路。
社会是载体,文化是实质,文化建设是基础,有文化才有魅力,有魅力才有活力,真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而基层文化的建设就更加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通过基层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基础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与良好的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