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分析及反思

2016-05-30 14:17王林丽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亚文化后现代主义

王林丽

【摘要】:近年来,网络恶搞已成为一种风潮。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类型和特征,产生的原因。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网络恶搞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我们在看到它积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的消极一面,进行完整而深入的文化反思,对于网络恶搞,我们既要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又要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庸俗化。

【关键词】:网络恶搞;亚文化;后现代主义

一、网络恶搞概述

恶搞一词源自于日语KUSO,由日本游戏界传入中国。KUSO的原意是教导游戏玩家购入一款超烂游戏时,如何玩的更开心,认真的玩烂游戏之意。①当恶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传入我国,成为与主流文化相伴生的亚文化,我们可以把恶搞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那么何谓网络恶搞?它是网友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手段,通过拼接、戏访、重组的方式,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来消解取材对象的本身价值,调侃权威意义,解构主流价值观念。

二、网络恶搞的分类和特征

(一)网络恶搞的分类

1、网络文字恶搞

网络文字恶搞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早出现的,它是在不改变原作的文本结构、名称的基础上,通过仿造、篡改等方式,使原来作品的意思发生改变。例如在网上很火的“凡客体”、“甄嬛体”,有网友利用《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关系,通过唐僧给孙悟空写信、孙悟空给白骨精写信、白骨精给孙悟空回信的方式,其中辛辣的语言、尖锐的冲突、强烈的现实感,充分揭示了现实中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的社会现实。

2、网络图片恶搞

网络图片恶搞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软件对图片进行涂改、加工、拼揍,使之变成一张具有戏谑意味的新图片。真正意义上的恶搞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和图像技术的改进,并被大众所掌握,掀开了“PS”的恶搞时代。例如“网络第一PS红人”小胖,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迅速受到了网友的欢迎,将其头像进行各种PS,置于不同人物、环境、动作之中,小胖这一形象也成为了换头术中的经典。

3、网络音频恶搞

网络音频恶搞是指对人们熟知的音频文件进行篡改,或是模仿某一位名人的声音进行录音,以达到娱乐化的效果。网络音频恶搞较常见的有以经典或者流行音乐为原始素材,对歌词或者演唱风格进行改编,或者通过模仿名人的声音,截取声音片段进行重新组合,如耳熟能详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目前至少已有20 多个。其恶作剧的风格收到了网友的极大欢迎。

4、网络视频恶搞

网络视频恶搞是指利用网络流行素材、剪辑技术所制作的一种以娱乐、讽刺为主的影像形式。网络恶搞视频的种类多样、对技术要求较高,因为恶搞视频往往需要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统筹兼顾。②将网络恶搞推向高峰的是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人们在认识网络恶搞的同时,开始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对经典的、传统的、精英的、权威的作品进行幽默的、创造性的加工,使原来的作品变得更加大众化,满足网民的娱乐需求。

(二)网络恶搞的特征

1、互文性

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来的。她说:“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③实际上,互文性在恶搞文化现象中有着普遍的体现,不管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是网络红人小胖等,在恶搞的过程中,都借助了互联网,通过对人们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或社会名流,进行移花接木、夸张放大、改编、模仿等手段,对原文本进行加工和再度创作, 实现原文本和创作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瓦解权威的神圣性,凸显草根色彩和娱乐性质。

2、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即社会成员对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疏離意识及由此产生的偏离或背离社会主流规范的行为。去中心化形成的过程是个体国家认同意识逐渐弱化的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制度和主流价值观的否定、质疑的过程。恶搞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对精英文化、权威者、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强调,以反抗、瓦解中心为核心追求,在荒诞、戏谑的氛围中颠覆现行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结构。

3、集群性

对于网络恶搞行为,它具有典型的集群性特点。网络恶搞通常是草根阶层自发的一种网络狂欢,是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和反思,涉及人数众多、无组织性、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由于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网民在进行恶搞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可以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并自发的做出相同的无理性、变化无常的恶搞行为,同时这些恶搞的网民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三、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成因

1、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

网络恶搞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流行,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开始引入中国,它是一种社会大背景下作为个体之人在整个大环境下的一种扭曲和变形,以一种嬉笑怒骂、讽刺、调侃的姿态加以应对,来化解内心与社会的对抗。特别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呈现出焦虑、孤独的情绪,当代人跌入到了虚无的困境,当生活中的压力积聚在心中无处宣泄时,网络恶搞俨然成为极为有效而安全的消遣渠道。网络恶搞从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人对现行制度限制以及权威的反抗,对传统的反叛、蔑视和恶意的创新。时至今日,网络恶搞成为了我国文化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娱自乐的文化心理

网络恶搞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浮出水面并被多数网友所认同,离不开人们自娱自乐并且娱人的文化心理。后现代语境下,娱乐性成为了各种流行文化的基本取向,网络恶搞它恰恰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快乐的本能追求和对于创新意识的欣赏。特别是对于网络青年群体而言,他们没有浸泡在沉重的政治包袱里面,而是呼吸着多元世界的自由空气,不愿接受僵硬的大一统话语的束缚,对于社会教条有自觉警惕和反抗意识,恶搞已经成为他们一种普遍的心态,一种自我调侃、释放压力的生活方式,并奉行弗洛伊德所言的“快乐原则”,随意解构、颠覆或反叛传统、权威、经典、精英以至一切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一种最过瘾的放松方式。

四、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反思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亚文化自然有其存在价值和理由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它是一种基于娱乐化基础上的网民民意诉求,大多带有较为鲜明的现实指向,既能让人在欣赏恶搞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幽默、酣畅的体验,又能够借此尖锐的讽刺社会、批判丑恶现象,有效的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但是,它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它从一种单纯的自娱自乐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商家赚钱的渠道,很多恶搞短片被植入了广告,商业因素的介入使得恶搞短片失去了那份锐利,而显得深度不足,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网民精神世界的空虚。同时,很多名人名著、红色经典等也被网民恶搞,网友们通过恶搞来解构精英文化和权威意识,这种行为遭到了主流意识形态强有力的围剿。

所以,对于网络恶搞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我们既要看到其对传达草根民众心态、追求话语权、构建自由平等空间的重要意义,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正视它、研究它,又要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上的道德意识,防止网络恶搞跌入道德失范和违反法律的误区。

注释:

[1][2]龙其林.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析[M].浙江古籍出版.2014年6月第一版,第2页.

[3]董小英.再登巴别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第 8页.

猜你喜欢
亚文化后现代主义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