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油田压裂产能评价

2016-05-30 09:01毛雪

毛雪

摘 要:奈曼油田是辽河外围开鲁盆地西南侧一个低孔低渗透油藏,具有渗透性差、油层分散、单井自然产能低等特点,压裂工艺措施对该区块的增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细致统计奈曼油田2006-2015年实施的171井次压裂油井生产情况,并结合单井地质测井解释和现场施工参数,对奈曼油田进行压裂效果评价,初步确定了奈曼油田主力产层,即九下段开发效果好于九上段,九上段主力产层为九上Ⅰ和九上Ⅲ,九上Ⅲ开发效果好于九上Ⅰ;九下段主力产层为九下Ⅰ和九下Ⅱ,九下Ⅱ开发效果好于九下Ⅰ。该项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对该区块的认识,对今后奈曼油田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奈曼油田;压裂效果;产能评价;测井解释;施工参数

中图分类号: TE3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53-2

0 引言

奈曼油田2006年投入开发,以新井压裂投产、老井压裂增产方式保证油田稳产,压裂措施对奈曼油田的增产稳产做出重要贡献。

因此,为更好地提高压裂措施有效率和成功率,选井选层和进行压裂效果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对该区选井选层和产能评价研究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奈曼油田经过几年的开采实践,本次研究就通过系统地分析2006-2015年实施的171井次的压裂效果,初步确定了奈曼油田主力产层,该项工作不仅是对理论研究的验证,为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更为今后奈曼油田压裂的选井选层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1 油田基本概况

1.1 油藏地质特征

奈曼油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境内,奈曼旗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凹陷走向NE向,勘探面积800km2。受区内北北东向断裂控制,分为三个二级构造带,即东部缓坡带、中央洼陷带、西部断阶带,中央洼陷带是目前油气勘探主要地带,主要含油目的层九佛堂组[1]。油藏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储层岩性差异大、物性差,油层连通性差、强水敏性,原油粘度大,属低孔、低渗-超低渗储层[1]。

1.2 油层分布特征

九上段油层分为四个油组,九上Ⅰ、九上Ⅱ、九上Ⅲ、九上Ⅳ,有单层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的特点。研究表明,平面上,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构造高部位油层发育,低部位油层减薄,以断背斜-断鼻圈闭为主要油气聚集区[2]。纵向上,油层主要集中在Ⅰ、Ⅲ油层组,油层发育厚度大;Ⅱ油组相对发育较差,油层厚度薄,以差油层为主,Ⅳ油组只在构造高部发育[2]。

九下段油层分为三个油组,九下Ⅰ、九下Ⅱ、九下Ⅲ,油层呈层状分布,单层有效厚度薄。研究表明,含油层位的油层在平面上大部分能迭加连片,且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储层发育程度双重控制[2]。

2 压裂产能效果分析与评价

2.1 措施生产情况

统计了自2006年奈曼油田投产以来171井次压裂措施生产情况。本次统计油井均位于奈1块和奈3块中部,大部分油井有对应注水井,且同步注水。

九上段共统计56井次,大部分油井压裂时间在2006-2008年,压裂缝长主要在80-110m。九上Ⅰ16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34t,生产周期962天,累计产油1289.08t;九上Ⅱ11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12t,生产周期993天,累计产油1112.16t;九上Ⅲ29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油1.9t,生产周期1536天,累计产油2918.4t。可见,九上Ⅲ开发效果较好。

九下段共统计115井次,油井压裂时间集中在2008-2015年,2008至今缝长优化在40-70m。九下Ⅰ42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油量2.54t,生产周期746天,累计产油1894.84t;九下Ⅱ51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油量3.47t,生产周期1138天,累计产油3947.59t;九下Ⅲ22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油量2.3t,生产周期624天,累计产油1435.2t。可见,九下Ⅱ开发效果明显好于九下Ⅰ和九下Ⅲ。

2.2 测井解释分析

本次统计的压裂措施井,得出测井解释结果见表1。从测井解释情况看,九上Ⅰ和九上Ⅲ单井控制油层、差油层较厚,物性条件相似,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的理论研究一致[2]。再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可见九上段主力产层为九上Ⅰ和九上Ⅲ,九上Ⅲ开发效果好于九上Ⅰ。九下Ⅰ和九下Ⅱ单井控制油层、差油层较厚,九下Ⅱ油层渗透率明显高于九下Ⅰ和九下Ⅲ油层。结合生产情况,得出九下段主力产层为九下Ⅰ和九下Ⅱ,九下Ⅱ开发效果好于九下Ⅰ。

2.3 现场施工参数分析

根据压裂施工厚度不同,施工厚度与液量、砂量、排量总体成正比关系。九上段九上Ⅰ和九上Ⅲ加砂量、压裂液量高于九上Ⅱ,九上段各油组破裂泵压、停泵压力、放喷压力相近。九下段九下Ⅰ和九下Ⅱ加砂量、压裂液量高于九下Ⅲ,九下Ⅰ和九下Ⅱ的破裂泵压、停泵压力、放喷压力相近,且均低于九下Ⅲ。现场压裂施工参数进一步佐证这一结论:九上段的九上Ⅰ和九上Ⅲ,以及九下段的九下Ⅰ和九下Ⅱ,具有相对较好的地层物性和较优的产能。统计结果见表2。

3 结论

通过对奈曼油田2006-2015年压裂措施产量、地质测井解释、砂体展布形态及现场施工参数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奈曼油田九上段和九下段的主力产层。对该区产能有了进一步认识。

①影响产能主要因素。总结奈曼油田历年来压裂效果,压裂后产能情况主要因素取决于储能情况。通过对试采井产能分析,认为油井的产能还受有效厚度、储层物性、原油物性、压裂规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平面上产能分布。统计奈曼区块压裂措施的产量数据表明,平面上,奈1块中部和奈3块中部产量较高,在同一断块内,沉积相带较好、油层厚度较大油井,产量相对较高。

③纵向上产能分布。九上段主力产层为九上Ⅰ和九上Ⅲ,九上Ⅲ开发效果好于九上Ⅰ;九下段主力产层为九下Ⅰ和九下Ⅱ,九下Ⅱ开发效果好于九下Ⅰ。九上段各油组压裂施工参数相似,九上Ⅲ平均厚度最大,从压裂后生产情况看,九上Ⅲ产能最高。九下段各油组压裂施工参数略有不同,九下Ⅱ平均厚度最大,從压裂后生产情况看,九下Ⅱ产能最高。

参 考 文 献

[1] 赵绘青.奈曼油田优化注水提高开发效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3):81-82.

[2] 柳锦云.奈曼凹陷九佛堂组上段储层特征及评价[J].东北石油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