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霞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灵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范文,从语言表达的层面梳理训练点,从而让学生由模仿到超越,进而创造。
一、于反复中涵咏语言
琦君的回忆性散文《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贯穿全文,给人感觉是迷人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字,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好好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悟出:每当桂花盛开,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飘,弥漫四方。一个“浸”字,更是将桂花香的无形却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香漫家乡,弥而不散,这魂牵梦绕的花香早已铭刻在作者深深的记忆中。下文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里再次出现的“沉浸”,说明桂花让全村人分享它的香,共享它的美。一年四季带给人花香和甜蜜的生活,让人魂牵梦绕的桂花,在全村人心目中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这“浸”是有生命、有情义的。
要引导学生对重复词语的透彻理解,教师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词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创设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表达,在表达中不断丰富词语内涵,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也能逐渐丰满。
二、于对比间归纳语言
《推敲》一文,在疏通课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师大版的《推敲》,引导学生细读,再跟我们手中的苏教版对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这个教学片段,通过两种不同版本文本的对比研读,努力构建了生本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内容进行了整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体现的就是这一理念。虽然学习的内容还是那些,可是老师把最初与文本交流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同时,老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台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台阶去攀登。教学中还可抓住书中的几个空白点,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开发。一节有效的语文教学,老师应该大胆地给学生说的机会,耐心地听学生说,恰当地回应学生。只有给学生说,学生才有机会表达内心的想法;只有听学生说,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释放出来;只有回应学生说,学生才会说得更好,才能将心灵深处最珍贵的那些东西给激发出来,这才是课上弥足珍贵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归纳,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后运用,运用中理解,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于想象中铺陈语言
教学杜牧的《江南春》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烟雨”做了一番品赏。
在教学中,学生由“烟雨”一词,展开想象和品味,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的窗,将一幅美丽的江南图景铺展开来。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生、对审美有微妙的认识。语文教学强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文本”,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段以及灵动的字词,引导学生感知、品味、悟情、明理。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再现形象,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训练,这一过程是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中,在细节的想象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在不停地追问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涵,遵循着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路,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拓展,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点”,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诱发,想象被激活,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
四、于置换处描摹语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借物喻人,在作者的笔下樟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弥漫着独特的香气,那香气萦绕的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畅谈阅读的体会和收获,适时补充宋庆龄的相关资料。随后尝试着引导学生将这一小节中的樟树替换成宋庆龄,写一段文字。一个小小的置换设计,竟然换出妙语连珠,换出对宋庆龄伟大人生的感悟,换出树中有人、人中有树的心灵感应,至此,什么叫“借物喻人”就已经是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既得言又得意,岂不妙哉!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交流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自主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读出新意。这种开放的交流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
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教学元素,以学定教,有效引导,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向学生,贴近学生,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丰富滋养。我们要想提高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教在语文素养发展需要处,要教在学生阅读疏漏处,要教在学生思考初浅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备丰富的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