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敏 柴如峰
学生高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复习策略选择必须讲求“实战”效果,对复习内容不宜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应进行薄弱环节、重点环节的有针对性的提高。如果语文教师指挥得当,学生们仍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赢得最大的收获。现就如何实施高考前复习策略浅谈如下:
一、分析高考动态,找到最后攻克点
语文教师在临考前的一个月里,要主动邀请全校所有语文教师召开冲刺阶段的复习方案研讨会,认真梳理近十余年的高考命题规律,再次研究新考纲,集众人之智慧梳理出突破点、重分点、易得点等复习模块内容,对于其中共性的东西专门搜集题库用于巩固测验。从中还要选取那些高考必考题、易提高部分进行专题巩固,如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阅读题应答思路、议论文创作模型等。而对于其中难以把握的新题型和短时间内难以提高的部分,如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仿写、诗歌鉴赏等,也别舍不得放弃,否则,带着沉重的包袱去跑步是难以达到理想速度的。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的备战情况,摸清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哪些知识点至今还不甚明了,对每位同学冲刺突破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这样,通过集智同谋、学情分析,为下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有选择地进行巩固找到了最后的攻克点,提高了最后时段的复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能力,把握高考作文命题话题
虽然作文能力关键取决于学生的日常积累,但在最后阶段也并不是无力可为。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多为材料议论文写作,虽然学生的作品容易出现立意失当、选材面狭窄、缺乏深层思考、语言流俗、结构失衡等问题,但在字迹、字数、标点、标题艺术、议论文写作框架、修辞方法、议论手法等方面,教师还是可以对同学进行重点指导的。尤其是审题立意能力环节必须利用一两节课进行专题辅导,通过师生对百十来个典型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技巧和规律,然后再注意选择文章的创作框架,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符合最佳立意,富含个性、新意的高水平应试作文。
另外,这些年我试行了一套“背创作文”活动,在多年的高考中应用非常有效,语文教师向网络专家、学校领导、不同学科教师、学生等群众做高考作文出题方向的调查,语文教师在五花八门的调查结果中筛选出最符合本届高考作文命题的5~10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些话题在网络中寻找典型作文蓝本,经过细心整理和再加工,印发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选择其中的五六篇文章进行背诵,也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些既定作文进行再次创作,重点提高学生们对这几种话题的作文创作能力。也许这种做法属于急功近利型的做法,但在最近五年的高考中,我们押中了三次高考作文命题。就算高考命题押不中,学生在这种强化复习中也对应试作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并非徒劳无功。
三、对学生的答题过程提出参考意见
高考语文的答题时间为150分钟,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时间过长,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时间还不够用。在平时的月考中教师就发现大部分同学近90分钟就能把试卷做完,而还有小部分同学在考试尾声时还在拼命写作文。这说明很多同学在应试时的答题时间把握不科学。在高考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过程方面的辅导。时间有限、题量大、难度高是每位考生都会面对的问题,我建议学生在应试时要做到依据平时做题习惯,合理调整做题顺序,规划做题时间,尽量留出20分钟空白时间进行重新检测;直接在答题栏中作答,不在题签上标记浪费时间;审题要细致、看清关键词,确定符合题干的最佳答案;对于阅读分析题先“不求甚解”式阅读,看清题支所问,再次“咬文嚼字”式阅读,带着问题找到相关语段反复精读,寻找思考答案,准确提取题干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提炼答案,当文章内容难懂时,尽量联想教材内已熟知的篇目进行灵感激发;理清思路,依据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一眼看不出答案的题先放过,等其他题做完后再重新审视;保持良好应试心态,乐观、镇定、自信,以平和心审视每道题,如果难题实在不会答,则深呼吸三次,做一分钟眼保健操来缓解紧张、烦躁的心理……
总之,语文是高考应试的第一个科目,学生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下几科的应试情绪。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帮助每位学生把语文应试水平提高到最高阶段。语文总复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许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熟的复习策略,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情特点,立足实际,恰当选择、创造复习策略,使之有效提升复习效果,为学生顺利步入上级学府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