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威喆
“既然念了大陆第一的中央美院,那就要念最强的第一画室!”吴金河是第一位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正科班、同时也是第一位考进中国油画院并毕业的台湾生,曾荣获首届中国油画新人奖(2010)、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优选奖(2010)、第三届台湾笔会银笔奖(2014)等。他将技法扎实的古典写实,融入时尚摄影的理念,以超越宗教的视角,在静穆的画面中传递心灵的神思。
吴金河,1979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幼时家境困顿,使他搬迁至高雄暂居,而后随父母到台北发展,放学后便在自家经营的小面摊帮忙,闲时便在店里涂鸦。有次漫画家蔡志忠到店用餐后,看到他在画画,随手留一份电影分镜脚本让他临摹,这开启了他绘画的兴趣。父亲为了栽培他,送他到画室学画,他也不负期望,以术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复兴美工的美工科。
“我只是喜欢画画,将作品画好!”吴金河表示,当时他没有想过未来要当艺术家。然而时任复兴美工广告设计科的系主任陈国良曾对他说,即使你是第一名考进来的,但如果不是全校画得最好的,就只是全校几千人之一;若你不是全台湾画得最好的,就只是全台湾会画画的一个人而已。这番话对吴金河影响很大,使他不断精进自己的画技,期勉自己要画到最好。
古典的笔,不羁的心
“即使是学生,画久了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要为自己的想法表态。”吴金河曾在复兴美工就读时与老师发生激烈的冲突,由于复兴美工以严苛的技法教育出名,教师若不满意学生作品,会当场撕毁。吴金河于高三时,因创作理念上与老师不合,争执不下,愤而休学。等待入伍期间,他在服饰店卖过衣服,到夜店站过吧台。看似年少不羁的经历,后来却成为他的创作养分。
退伍后,当年的画室老师王杰,看到大陆的大学正开放对台招生,于是便鼓励吴金河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吴金河亦对中央美院扎实的写实功底印象深刻,于是他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一人直奔北京赴考,从此成了中央美院校史上第一个被录取的台湾生。
从2002年到北京中央美院读书,进而再考进中国油画院获得硕士学位,吴金河不仅熟稔北京艺文圈,更在大陆成家立业,除了与朋友合开画室外,亦不少艺廊找他合作,然而因为他受台湾人的身份限制,离开学校后,大部分的美术竞赛他都无法参加,使得他无法进一步的累积资历;此外,虽然他与从事服装设计的老婆在大陆都有不菲的收入,但因皆非北京户口,考虑到北京高昂的房价和孩子的教育成本,2014年他携妻返台发展。
回台后,吴金河也没闲着,积极参加比赛、展览,并在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号8479)举办的台湾艺术研究院油画比赛中获得瞩目,进而获聘为专职驻村艺术家,于是他又举家从台北南下,一家三口目前居于高雄。
吴金河表示,虽然离开生活了12年的北京有些可惜,感受到人脉断失、一切归零再重新开始的无奈,但在决定的当下并没有太多挣扎,因为身为艺术家,想去哪就去哪,毕竟艺术是世界的,不需受限于某个地方,在哪都可以创作,正如当初从台湾到北京,亦遭遇到不同的文化冲击一样,重点是如何去开拓自己的视野,转换自己的思想。
台湾的技巧,央美的观念
吴金河指出,台湾与大陆美术教育的养成系统不同,文化环境与视觉经验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台湾大多习惯以碳笔画素描,大陆则用铅笔;在构图时,台湾会先以点标出对象的相对位置,再画出轮廓,大陆习惯直接以线条勾勒轮廓,再进行修正;在人物画上,大陆古典写实的人物画,肤色较白,台湾则习惯将肤色画得较为红润。最有趣的一个经验是,吴金河刚到中央美院时,就被老师批评天空为何画得这么蓝,不符合现实,因为北京的天空是灰的。
“绘画是不择手段,达到画面上最好的感觉!”吴金河在中央美院主要受到杨飞云、朝戈、李帆等教授的指导与影响。他表示,中央美院的学风开明,只要画得好,用什么技法都没关系,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技法都是在臺湾打下的基础,而在中央美院学到最多的是观念,影响最大的就是严谨的创作态度。
吴金河谈到,中央美院版画系副教授李帆,曾带领学生赏析方力钧、徐冰等当红艺术家于中央美院就读时的作品,让他认识到这些大师当初对基本功的自我要求,体悟到一笔一划皆功夫,因此吴金河对待自己的创作,每一笔亦是慎密斟酌,尤其讲究如何从轮廓线延展到整体画面的构成。
乍见吴金河的作品,会被画面上细腻繁复的织布花纹所震摄,甚至在没有任何轮廓线的情况下,仅靠花纹的变化,便能表现出织布的皱折感,足见他扎实的写实技巧。
吴金河对作品中的人物会使用到的布料、服装、饰品亦特别讲究,常花数月去寻找适当的织品,以呈现作品的质感与氛围,这得益于他曾在服饰店工作的经验。此外,来自服装设计领域的妻子不仅可以担任他的模特,更能在造型搭配上给予他宝贵的意见,这也是吴金河在创作上的灵感来源。
超越宗教,描绘内在的宁静
在画面的构成上,吴金河习惯采用简洁的背景,使观者的视觉完全集中在人物身上;他亦大量运用时尚摄影的概念,例如打光的方式、模特的姿势、人物的造型等,使作品具有现代感;创作灵感则来自欧洲的祭坛画,因此常以三幅画为一组来表现。
但相较于传统的宗教画,吴金河刻意在作品中排除明显的宗教符号,仅采用世俗可见的衣着、首饰或东西方宗教里皆视为圣洁象征的莲花来表现隐喻的信仰意涵,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不会有十字架或圣母像这些习以为常的宗教符码,但却透露着一股圣洁、宁静的氛围。
吴金河表示,他从小喜欢思考生命价值、信仰等问题,因此在创作上,会从自我的内在出发,探求人类向往的精神性。透过人物的肢体语言、所处的情境,尤其是情绪的表现,让观者能够在观赏作品时,也可以读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进而感受到崇高的心性。
相较世界各地的宗教冲突,台湾是极少数宗教相处很融洽的地方,也造就吴金河能够广泛的去接触不同的教派,却又不特别执于某个宗教。他认为,虽然各个宗教的教义不同,但在这些教义的背后,都有人类向往的宁静。
吴金河引用心理学家荣格探讨信仰的寓言故事时谈到,精神之河在地脉潜流,突然从某个地方冒出,而宗教就像是在地表上发现了泉水,进而造一口井,围起篱笆供人使用,然而人最终该信仰的,是地表下的那条河,而非那口井。
“我期望自己的艺术,可以超越宗教的樊篱!”吴金河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去追求某种崇高的生命价值。因此他希望可以透过共通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社会熟悉的视觉语汇下,将内在的宁静传递给观者,让每个人都能够藉由他的作品,触碰心底的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