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是高中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不少考生在高考中总是得分不高,究其原因修辞知识不过关占很大方面,于是修辞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修辞的相关知识掌握和运用较差,还有平时教学及语言环境等诸多原因。要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方法较多,其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好相关教学资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具体做法
(一)指导学生用好初中所学修辞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格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于是各类初中语文教材就编写了这8种,自然教学也着重讲这8种修辞手法。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分别把这8种修辞手法安排在七、八年级的四本语文教材中。因为有教材编写、教学及中考的重视,一般来说,初中生对这8种修辞手法掌握得是比较好的,因此,高中的修辞教学就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初中已经获得的修辞知识。不过,虽然同样讲修辞,但初中和高中毕竟有差异,所以还要指导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按照高中要求来准确把握修辞,否则学生会停留在初中水平。
(二)指导学生学好教材的修辞知识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虽然属于选修内容,但从语言知识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切不可以为是可学可不学的知识。如修辞知识就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专题讲了《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从某种意义说,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对修辞把握的具体要求之一。至于怎样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三)指导学生用好高中教材中的修辞知识
学生进入高一后,且不说结合相关课文编写的研讨与练习题中都有相应的修辞内容,必修教材还集中编写了相关的修辞内容。如人教版《语文》必修1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就集中讲了对偶;又如人教版《语文》必修2的《梳理探究》的《修辞无处不在》就集中深入地讲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值得强调的是,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教材中的修辞时,一定要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与区别,特别要在逐步加大难度上下功夫。比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中所讲的修辞,其范围增加,难度明显加大,增加了学生容易与借喻混淆的借代与象征等内容。又如同样讲对偶,可《奇妙的对联》所讲的对偶比初中所讲的对偶更详细,更复杂,难度更大。
(四)指导学生用好社会修辞
正如教材所说——修辞是无处不在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指导学生广泛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修辞,如果能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那是最佳境地。不过,也正因为修辞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社会生活中的修辞全用进教学中,要有所选择。一般来说,最好以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修辞为主要内容。学生感受最多的大约是从各类媒体和社会商业性的广告中耳闻目睹的修辞好例子,如不少商家为了让顾客关注而套用成语的“衣衣不舍”“默默无蚊”等;又如在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社会上各类春联会用到不少的修辞手法;再如社会上各类电视节目和宣传用语也可能用到不少的修辞手法……这些社会修辞运用中,可能有用得好的甚至是用得特别巧妙的,也可能有用得不当的,如果我们让学生广泛的收集整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而运用,这不就是鲜活的好材料吗!如果用得好,自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运用修辞的能力,具备这样灵活运用修辞的能力,在高考中自然会显示出优势,如仿写和续写等就很容易把平时从社会所学的修辞运用到高考中,效果会很好。
(五)指导学生用好高考修辞考题
实践告诉我们,往届的高考题虽然过去了,这些原题也不可能出现在下一届的高考中,但那些高考题的命题思考和形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高考题产生影响。我们在指导高考复习时,不能不研究往届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修辞这个考点也不例外。下面以2015年的几个修辞高考题为例来说明。
例1.(2015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进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例2.(2015年天津卷)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例3.(2015年上海卷)第⑥段画线部分(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注:阅读文章题目为《地图与理念模型》,原题为选择题,将写作手法、说明手法、修辞手法编为多个选项。)
例4.(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古人认为这首诗(韓偓《残春旅舍》)的颔联(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例1. B 例2.①对仗,如“花飞”“柳拂”,“红香湿”“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运用通感,从视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例3.没有使用夸张手法。例4.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现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和“吹”运用拟人手法把残春的景象形象地描摹出来了,出人意料却显得非常自然。
通过对以上4个修辞高考题的分析,从高考备考来说,我们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是可以把修辞高考题大致分为两个大类,即修辞手法的辨识和理解分析,这也可以看成是修辞备考的主要方向,当然,这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来把握。二是从这些高考题可见,初中所学的8种修辞手法仍然是重点,或者说只是在中考题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而已,当然有的考题难度明显大于中考,如例2就涉及到3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又如例4的赏析要求就比中考的要求高得多。三是从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来说,不只是初中要求掌握的8种修辞手法了,如例2就涉及到通感。
如果每年高考后,我们就及时对全国各地高考题中的修辞考题作这样的梳理和分析,然后在复习备考时再有机运用,就可能达到在用好往届高考题这个重要的教学资源中获得最佳效果了。
二、用好修辞教学资源的好处
(一)轻松地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因为以上所说的各方面有关修辞的教学资源本身的存在,若我们只干巴巴地运用教材的教学资源,甚至教哪一部分就只关注哪一部分,照本宣科,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如果像以上所说的,积极发掘和运用多种修辞教学资源,可谓轻松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相关媒体举办的与修辞有关的节目,本身学生就可能在观看。再加之我们的引导,他们会密切关注而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央视的有关灯谜、成语、诗词的几档节目就是较好的修辞讲解,甚至有的内容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高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培养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收集身边的修辞教学资源与只用教材教学资源相比,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动手动脑,在学生自己运用各类修辞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必然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比如学生从社会上广泛收集整理了有关修辞的各类资源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效果会更好。
(张纪林 浙江省兰溪市兰荫中学 3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