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舞台,你更精彩

2016-05-30 07:25:26罗文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雨巷文本课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历来“位高权重”,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如今阅读教学改革依然关系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很多中小学校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也因其科学性、可操作性,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知、认同。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仍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和功利性,教学实践的技能化和填鸭式。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代读,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以教代读”作为主流教学方式。对一篇课文,教师从作者介绍、背景展示、词句释义、段落概括等,作了大量繁冗复杂的讲解分析,把生动的课文“肢解成知识的拼盘”,真正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很少,有的甚至只是课前预习的几分钟。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阅读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不能静下心来潜心阅读,进行语言习得。因此,学生难以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导致学生的文化“底气”不足,语言“驾驭”不高,缺乏积淀。

(二)照本宣科,分析讲解知识支离破碎

在阅读课上,很多教师仍然是就教材论教学,依照课文的目录排列,按顺序一节课一节课地讲解,对单篇课文也是就事论事,很少根据课文的体例或内容进行扩延、资源整合,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桎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不能发散、生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唯参考书是命,亦步亦趋,照本宣科,肢解文本,甚至有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但使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大为降低,而且阅读兴趣索然,助长了学生的厌读心理。

(三)“记住”教育的明显

众所周知,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不敢越雷池半步。对一篇课文的讲解,教师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是出于考试的目的需要。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教师完全按照考试“指挥棒”的要求,对字词句、段篇章等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八股”式的教学方式失去了阅读的本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命成长要素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中得到稀释,学生的审美情绪会逐渐僵化,缺少自我体验。

(四)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质差”

受考试压力、教学模式等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家长、老师对其采用围追堵截的手段禁止学生读课外书。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仍然是教材,对其他读物涉猎很少,即使有的学生出于兴趣读了不少课外读物,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很少对文本进行归纳总结,这和新阅读理念大相径庭。

二、阅读教学小组合作中的探究性学习具体策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究竟要求学生学会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文本信息搜集处理、思维发展和审美体验,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意味的。比如: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观点的科学性;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文本对话,要努力和善于发现并且建构作品的意义,同样,对于作品的文学价值也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但由于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与情感,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对话沟通、感受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主动探究和建构文本意义。如何才能够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有所转变。

新的教学改革既强调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极力打造高效课堂,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资源、内容、方式等融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合”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把学生按照成绩、男女比例等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具体策略有:

(一)重视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自觉生成问题

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而且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同时预习时自觉质疑,开启课堂探讨学习活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笔者所授《雨巷》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姑娘的象征意义”、“作者想借‘姑娘的形象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种综合性的问题来进行预习研讨,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进行解决,这比单纯的个人思考效果要好得多。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预习成果:

【生成问题】

第一组:

(1)《雨巷》中姑娘与“我”的具体联系是什么?作者想借雨巷中这丁香般的姑娘的形象来表达什么?

(2)《雨巷》中为什么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末为什么将“逢着”改为“飘过”?

(3)在诗的第2节中,为什么说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种伤感情绪是指丁香姑娘还是诗人自己?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4)诗中的姑娘到底是谁?她又代表着什么思想?

第三组:

(1)《雨巷》中的“姑娘”到底是指何人?或者说是象征什么?

(2)《雨巷》中的句子如何停顿?

第四组:

(1)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雨巷》中的“姑娘” 象征着什么?

(3)作者写《雨巷》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4)《雨巷》的主要感情基调是什么?

第五组:

(1)作者写丁香姑娘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2)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六组:

(1)姑娘、雨巷、“我”,丁香分别指的是什么?

(2)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

(3)作者为什么把最后一段的“逢着”改为“飘过”?

第七组:

(1)《雨巷》中作者的感情以及“姑娘”象征的事物还是不太明白。

(2)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和他所想表达的是什么?

在本次预习过程中,除了第二组和第八组没有问题反馈之外,其余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其中有较浅层次的问题,如“句子如何停顿”之类;也有更深一层的,如“作者的感情”、“丁香姑娘的象征义”等问题。而更难得的是学生提出了一些细致入微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把最后一段的‘逢着改为‘飘过”之类,这说明学生在预习的同时,细细研读了文本,而且不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字阅读上。学生在课前有了如此深入的思考,那么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同的问题时,学生便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与探究。

(二)抓住重点,适时点拨

在课堂授课时,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制约,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有时还把握得不准确。这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课堂真正能成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例如,在学习《吾家有女初长成》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以下几个问题来指导学习:

【探究切磋、适时点拨】

女儿长大的表现在哪里?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文中“我”的做法,你赞成不赞成?为什么?

女儿前后的变化,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着力于提高学生概括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赞成的说出赞成的理由,不同意的说出不同意的理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讲评,互为纠正补充,教师则在一旁观察指导,并适时点拨一下。这样做,真正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对每篇文本都应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抓住几个重点问题加以探讨,形成师生互动,点拨解答,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全责备,多鼓励表扬学生,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给予充分的讨论空间,突破思维局限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要与同学多进行探讨,多去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这样才能够对文本有更多层面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如遇到与同学观念不同的地方,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点。教师不应当在学生阅读之前,就将文本中所有的观念按照自己的观点叙述一次,这样不仅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帮助,而且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机械化。例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开展两个教学活动:说说体验、提升认知。

【说说体验】

“我感觉到路瓦栽夫人挺可怜的。”,“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很残忍,欺骗了读者,读后很不是滋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写得好”……

【提升认知】

师:同学们的体验涉及了文章的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结构和语言。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确定一个方面,进行研读欣赏。研读十分钟后,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感悟。

“路瓦栽夫人是一个有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典型。她梦想奢华的生活,她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表现了她的虚荣、自私。”

“小说构思精巧,埋下伏笔三处:一是借项链时,她朋友的一句‘当然可以反映出这挂项链在她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分量;二是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盒子,说明项链与盒子并不配套;三是归还项链时,她朋友没有打开盒子,再次反映这挂项链在她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分量。所以,《项链》的结尾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四)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加强学生信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但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产生的观点与理解,是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与讨论的成果,无论对错,都代表着学生的努力与思考。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观点的评价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观点正确且切合文本主题时,教师应当给予正面的鼓励,并且可以作为良好的范例让其他同学学习。对于有偏差的观点,教师应当找出偏差点,以平和的心态进行引导与指正,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其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偏差在哪一部分,而不是用指责与训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阅读是学生了解文本主旨,深化语文知识的最主要渠道,而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思维广度,明确自身观点,加强合作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率。

研究的实践证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并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管理意识习惯、学生自我监督习惯、自主学习等习惯是自主教育的灵魂。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教育成为了我们师生的追求,我们还将继续前行,使我们自主能力的培养更高效、更科学。

注:此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YQJK043)成果之一

(罗文娟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中学 510900)

猜你喜欢
雨巷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戴望舒《雨巷》(节选)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8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1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
音乐生活(2014年10期)2014-04-25 09: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