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要从学生的阅读质疑出发,以学生的阅读质疑为基础。根据学生的阅读过程,课堂教学要安排三个环节让学生质疑,也就是学生要有“三问”:课前、课中、课后。
第一问:课前质疑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资料的情况下阅读2-3遍课文,记下自己的初步的理解及疑难困惑,并以问题的方式记在本子上。然后可参考学习资料,筛选问题,保留自己疑惑最大的问题。课前的预习质疑非常有必要,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后有过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才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第一问应该是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束缚下进行的。因为有了参考,思维就有了定势,那就失去了“个性化”,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质疑大多是认知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那么该如何处理课前的质疑呢?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方法一:课前收题,融入教学。现在这一方法已广泛被教师采用。教师在上课前一天收集学生的疑问,根据学生的提问设计教学,并把学生的问题和姓名打在屏幕上,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方法二:课堂删选,结合预设。萧山区教研员蒋华老师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就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先让学生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问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方(有课前预习)。待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出示自己的预设问题,并做简单的调整。教师与学生的问题结合进行,师生处于商榷探讨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有条理。
当代语文教育家中提倡课前质疑的也为数不少,比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思想是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并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问题不仅停留在词句的表面,在材料剪裁、谋篇布局、乃至细节描写等方面都应涉及。
第二问:课中质疑
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课前的初读质疑大多是认知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对质疑有一个方法性的指导。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有一个步骤是提出问题,与“定向问答”的提问不同的是,问题不再是事先定向的,而是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发现的。他认为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钱老师对学生的质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期望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质疑能力。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的质疑就会更进一步,会出现评价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这也是现在的教师预设性较强的课常见的以问引问的方式。下面例举五个方面来具体讨论点拨质疑的方法。
1、从语言的矛盾处质疑
赞可夫认为:“只有当学生发觉自己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才会产生问题”。只有这时,智力才真正活跃,想方设法,“努力从所处的困境中挣脱出来。” 当学生无法理解课文的矛盾之处时,就应当引导学生展开质疑。如鲁迅的《风筝》一文,最后有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引导学生质疑: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疑问?生:为什么“我”在这样的严冬还想躲到严冬,这里的“严冬”是一个意思吗?学生从问题中理解第一个“严冬”,是“我”不想看到风筝,不想记起这件事,第二个“严冬”是“我”当时正处在这样一个有风筝的冬天,使我无法忘却那件事,所以不仅身体寒冷,“我”的心也很悲凉。
2、从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处质疑
作品往往映射出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状况。当内容与现实生活常理产生矛盾时,就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例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现在花是高尚的精神享受,怎么扯上生活腐化呢?作者当时的生活腐化是什么意思呢?从而了解背景“十年浩劫”,更深层次的理解紫藤萝花的喻意。
3、从反复出现的词句中质疑
文章中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肯定有作者的用意,作为与其“对话”的读者,必须要特别注意。例如,《安塞腰鼓》中出现了5次“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次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到最后是爆发了“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质疑。《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变,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感知大圣的机智、灵敏、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问:课后质疑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并不是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而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将学生思维打开,真正的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深处。所以课堂结束应该留白,留下值得深思的悬念。这种质疑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没有答案,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这样做:
1、对于求证的问题可以师生共同寻找答案,第二天或规定日期再共同交流。
2、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写成读后感再规定日期交流。
3、如果学生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张问题卡,贴在墙上,课后将问题写上去,请求同学老师的帮助也将答案写上去。
例如《狼》这一课,笔者上课时一学生提出:狼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狡猾,凶狠的。我看过一本书《狼》,狼也有温顺善良的一面,他们很团结。于是笔者因势利导,那我们课后就好好研究一下“文学作品中的狼”与“自然界中的狼”的特点,下周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来讨论这话题。这样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课外,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只要老师心中真正有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的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那么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何建兰 浙江杭州余杭区崇贤中学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