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境在语文课堂中“开花”

2016-05-30 07:20:43林镘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开花意象文本

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其关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的感悟,都可以借由字里行间来传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语文越来越难教了”,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与语文的课程编排或教学方法产生断裂,语文教学即无法引发学生对生活现实的“共鸣”。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源于时代的不同、个人经历的差异、个体感受的延时等主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和升学压力迫使教师以灌输课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引导。但这不是语文教学应该固化的教学模式,更违背了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倡导以德育、美育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解读文本方面不可能与作者“零距离”,然而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考量,每个人对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感受却可以一致。这为语文教学的“共鸣观”提供了一种可能,文本解读只是一种途径,借助文本解读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之产生等量于作者撰文时的生命体验,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能使课堂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绚烂“开花”。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三:第一,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及感受能力有限,情境体验比较直观、生动、易懂;第二,中职学校升学压力较小,教师自主空间比较大,课堂组织可以灵活多样;第三,中职学生的表现欲、创造力、生活阅历不亚于普高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参与热情高,驾驭能力强。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教师必须在课堂组织上,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相应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来丰富语文课堂。

一、借助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形象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人格形成期,对于小说、戏剧类的课文,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还原故事情节,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角色扮演需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也需要学生大胆表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适当奖励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适时提供讲解、引导、音乐、道具等方面的支持。如能事先做好文本解读、角色加工、充分排练,角色扮演法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根本上活跃课堂气氛。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其塑造了一批抗日根据地妇女积极投身革命的英雄形象。《荷花淀》的故事距今已有几十年历史,文章中除了主人公水生嫂外,其他都为无名英雄。因而课文展现的并不是水生嫂这个个体,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群象,学生学习时容易有人物混杂之感。水生离家前“夫妻话别”和遇敌后“舟中议论”两段对话,适合让学生随堂角色扮演,进而体会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

二、还原生活场景,观照现实人生

大多数学生感觉在阅读时与文本有距离,其原因在于难以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即使勉强运用理解能力感受,产生的“共鸣感”也大打折扣。对于一些人文性较强、文化积淀较深的散文,教师可以将其放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观照我们熟悉的身边人和事,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情绪共鸣。教师要注意的是,观照的生活场景必须与课文构成相似或对比,并尽量结合煽情性的话语、烘托气氛的音乐或直观性的图片,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产生持续有力的情感刺激。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笔下一篇语言质朴,感情极度饱满的思乡类散文。教学难点在于他的思乡不是纯粹的“爱”,而是像“爱我的母亲”那样;他爱的又不是北平的具体事物,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且当时北平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觊觎下,爱乡便与爱母,乃至爱国融为一体。若教师按照一般的思乡类散文教学,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图片、音乐、朗诵等多媒体形式,结合学生对母亲的恩情,对家乡的依恋,对国家的热爱,激发学生“爱母——爱乡——爱国”的情怀,进而感受作家的“想”的深刻内涵,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既乐于接受又终身难忘。

三、构筑典型意象,进入文本灵魂

意象是中西方文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周易》就有“立象以尽意”之说。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被逐渐固定下来的并赋予特殊含义的物象,都可以归入意象的范畴。不少教师感叹诗词最难教,主要在于诗词的教学离不开意象的学习,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文学积淀才能形成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延伸外,还要探究物象背后沉淀的特殊含义,甚至多重意象共同构成的审美意境。

有一类诗词是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总体意境。这类诗词意象单一,但对意象的描述往往虚实结合、纷繁复杂,学生难以把握意象的典型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对比迁移的教学方法,通过解读同类意象进而获得对当下意象的准确认知。如戴望舒的《雨巷》中描述的“丁香姑娘”,通过让学生对照古诗词中的有关章句,可以确定丁香是高贵、愁绪、哀怨的象征,“丁香般的姑娘”即是作者苦苦追求的美好又可能幻灭的希望。诗中还有一类是由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意境。这类诗词的每个意象单独成义,多个意象通过语言叠加后,营造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多层次立体审美空间。学习这类诗词则需要借助联想及想象,对多个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行深层建构。如柳永的《雨霖铃》,全诗出现十来种意象,构成一种庞大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教师可让学生逐一搜索这些意象的象征义,并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图片,像绘画般还原当时离别的场景,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的整体意境。

四、运用联想与想象,张扬自由意志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对文本的解读,而是借助文本逐步培养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准确的理解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能力。教师不能把语文教学限制在文本范围内,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尝试几次“假如”,从而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甚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如《鸿门宴》是《史记》中的经典名篇,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对比是导致局势最终逆转的关键因素。在疏通故事情节后,教师可以提出“当项羽和刘邦颠倒身份,即刘邦邀请项羽参加鸿门宴,宴会将会怎样”的设想,鼓励学生根据人物性格进行故事改编,进而明白“性格决定成败”的道理。类似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还有很多,譬如《项链》中“当马蒂尔德最终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如果苏珊知道叶子是画上去的”;《边城》中“你觉得傩送最终会回来吗”等,都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鼓励并倾听学生的各种假设,并进行开放性的评价,从而达到合作探究学习、巩固课文重难点的成果。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绝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人的情感之上,充分尊重人性自由的有滋有味的快乐学习方式。随着国家对语文教育的日渐重视,特别在高考中对语文分值的倾斜,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探索更为优质的教学方法,让情境之花盛开在充满欢乐、满载情感的课堂。

(林镘霞 广东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521021)

猜你喜欢
开花意象文本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支部建设(2019年24期)2019-09-28 02:12:20
《一棵开花的树》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40
雨开花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一双开花的旧靴
大灰狼(2019年5期)2019-05-29 17:45:26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