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对话式教学实验,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收到了很好成效。据调查,75%左右的学生认为实行对话式教学后让他们觉得时间过得快或特别快,这种错觉凸显出他们学习兴趣的浓厚。由于预习充分,对话核心主题又来自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迫切想与别人交流和沟通的愿望,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教师的欣赏和鼓励使学生更具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话的热情,不仅让学生去主动的开口说话,而且融入了个体品味等方式,实现了“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对话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让他们学会倾听,听别人说话更加耐心、专注,既可以有效培养积极表达的能力,又可以训练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多数时间围绕一两个中心话题对话,即使有延展,最终还是会回到对话主题上来。这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对话式教学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但从发生学角度看,“对话”作为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对话既是当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的主要方式,又是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重要媒介。自巴赫金之后,“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逐渐被重视并活跃在人文主义者视野里。巴赫金的《诗学与访谈》认为,人不仅将自己的思想参与对话更将自身的命运个性参与其中;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提出用“对话式教学”指责“讲授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是以互动为主要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使师生达到共享思维、见识,交流情感、理念,从而丰富教学内涵并获得新发现。它既是对教学认识的大变革,也是教学实践的大变革。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改变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话的目标,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主要特点有:
(一)民主性。对话主体关系平等,没有民主,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准则。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向“民主探讨”转变,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引路人,与学生互教互学。讨论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示范朗读后让学生评价,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读得缺少激情。”笔者让她读一遍,果然读得不错。笔者让同学要向她学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使教学气氛更和谐。讨论苏轼《后赤壁赋》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笔者:“老师,你觉得苏轼为人处世好吗?能不能学习他?”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身上似乎也有这种退隐味。”这些问题,笔者和其他同学都感到很吃惊,因为它涉及到一些与课本无关的内容,但笔者表扬了他们的真诚,鼓励他们继续探究。下一节课,笔者请学生就“苏轼为人处世”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加强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尊重学生民主权利的同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互动性和生成性。对话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多方要以智启智、以情激情,这就是“互动”。对话要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展开,是多向交流的过程。它表现为相互辩论、倾听、借鉴,甚至求索、想象,这些表现形式是多变的。举行辩论会时这种互动性特别突出。有一次笔者以“中学生要不要打工”为话题举行辩论,争论的激烈程度出乎意料。一方说打工影响学习,另一方用重视实践来反驳;一方说打工容易变得金钱至上,另一方就用劳动所得光荣来反驳。这就具有了重新建构与生成的意义。由于对话的动态生成性,不仅要实现限定的目标,而且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你提出,我联想,从而使学生有新的见识和体验。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对“生命”进行讨论,对某些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家庭压力,他会或许有轻生的念头。经过讨论,念头烟消云散,顿时觉得生命特别珍贵,再遇到他人有轻生念头,亲身说话就具备很强的说服力。
(三)体验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体验是不同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同一课文、同一人物的理解往往是迥然有异的,这主要是由不同的生活际遇和家庭文化造成的,因此特别需要取长补短,分享不同的体验。如讨论《七根火柴》时,笔者让学生分别说出人在寒冷和饥饿中的感受。有些可以讲出来而有些就不能。于是笔者就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姐不知道穷人饥饿难熬的感觉,于是一个轿夫就说:“小姐,跟你牙齿疼痛一样。”小姐说:“停,吃饭。”轿夫的恰当类比使小姐体会到了饥饿的感觉。这个故事插入,不仅有利学生对于作品理解,而且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对话教学给课堂改革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成效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对话教学存在机械的理解,认识产生了误区。如对话游离于内容之外,随意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人认为对话教学是“公言公理,婆言婆理”。以上几种想法显然是对“对话”的曲解,若不端正认识,就会使对话教学流于形式。可贵的是,语文对话教学模式已经有良好的开端,目前语文教学界已开始思考对话教学的深化与拓展问题,希望从对话教学走向对话教育;其次,希望从对话教学走向对话教育研究,自如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和行动模式,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我们坚信,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对话将成为语文教学相长的重要路径而有功于育才的苗圃。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4.
[2]董汀丰.试论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J].课程 教材 教法,2003.(8).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4]郑国民,黄显涵.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03,(15).
[5]范冬梅.“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架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2).
[6]李建军.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J].湖南教育,2002,(3).
[7]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方利民.对话:让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J].教学月刊,2004,(5).
(洪少敏 广东汕头市翠英中学 51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