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头活水来

2016-05-30 10:48:04沈丽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职教语文课程苏州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教师在职教语文课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传承发扬地域优秀文化,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推动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职教学生及早生动、深入体会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体会基于语言所描述的抽象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亲身体验、感受具象存在的现实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国家颁发的大纲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包括所有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内容、活动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建设关于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有利于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将苏州吴文化引入教学,是拓展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的必然选择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可看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有最广阔的学习环境,即从语文课堂大到整个社会,是课外有课。职教语文教学有别于当前应试体制下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原因在于它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最佳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职教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性文化素养的培育。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习惯于按部就班,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教材,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狭隘,语文教材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材越来越排斥。因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高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迫切需要扭转和更新,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职教学生个性特质的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

(一)多元并呈的语文课程总取向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

课程取向,简而言之,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目的所在。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课程取向都会有不同的偏好与侧重。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后半叶,它的语文课程取向就经历了从“能力导向”向“文化素养”的转移。而在美国以提升国际竞争地位为主要动力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其基本导向则是强调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认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1]到了20世纪末,基于“学校是文化生产的场所”的教育改革大潮,主张向学生传授“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开始强调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而不是“技能”。[2]我国在上世纪末也曾发生过语文教育大讨论,包括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双目的论探讨等。但纵观国内外语文课程教学取向,多元并呈的语文课程总取向是大势。因为语文教学始终要完成两个问题,一是基于知识传授的语文学习,一是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活动。当下中国的职教语文课程,也正是综合二者的最佳实践。

(二)文化意识和价值理念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职教教育的先导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日益成为一个醒目的主题词高频出现在不同的领域,而文化所依附的语言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产业在全球快速散布。美国语言教育家C.Kramsch就认为:“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它具有表达双重声音的作用,既表达说话者的个人思想和意想(text),又代表说话人所属语言团体的期望(context),两者形影不离,相互依存。”[3]。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在传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传授的基础上,还要加上语言背后所包涵的文化意识和价值理念的阐释。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化意识和价值理念的解读和传导,必须转化为具体语境和话题。从此意义上讲,教学课文就仅仅是“抛砖”,需要教师善于和学生一道去“引玉”,拓展教材之外的活水源头。作为文化课的职教语文,尤其有相对宽广的教学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拓展“话题”和素材。职教学生主要面向本地区的就业指导思路,但也需要学生尽可能了解、认同本地地域文化,较快融入地方就业、创业过程中,并以较好的人文素质涵养促进其工作、生活。因此,职教语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利用校外地域文化资源。而苏州作为沿海改革开放高地,历史文化名城,经济文化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自然成为职教语文课程教育的模范样本和鲜活教材。

二、苏州吴文化资源丰富,是职教语文课程资源的活水源头

从公元前十二世纪末泰伯奔吴起,苏州地区就从蛮夷身影中脱胎换骨,开始逐步纳入中原文明进程,开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虽在此后历经国朝更迭和战乱频仍,但也促成南北人文交流融汇,至六朝时已有“东南文物之邦”的美誉。隋唐以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褒称更是名冠天下。清人袁景澜在其自撰《吴郡岁华纪丽》序中自豪地称道:“吾吴自泰伯、虞仲变其旧习,文物声名,著闻域内,俗敦礼让,川泽沃饶,五方杂处,百货阗萃。”[2]所以,居于一隅之地的苏州,很早就成为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汇聚点,孕生滋养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吴方言、昆曲、园林、苏绣、明清建筑、吴地文学……苏州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吴地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苏州的职业学校是踩在“吴文化”这座“金山”之上的,苏州的吴文化是职教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一)苏州吴文化融汇在苏州的日常生活中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历史而古,因文化而名,但是,它的古是绵延不坠的,是时时充溢于当下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历经2500多年依然守居着造城伊始的原址和水陆并行的棋盘式格局,还体现在它独有的文化代际传承。如园林的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改了一姓又一姓,园林归隐家居的特质却从未改变,反而是新的主人不断扩充添加更多属于自己独有的情趣偏好,所以,别具一格的江南私家园林才能长盛不衰,演绎了无数文人佳话,士林趣事。又如虎丘的历代文人题咏,为小小一座僻居古城西北郊的山丘增辉,赢得多少世人的神往和艳羡。为此,明代旅行家、诗人谢肇淛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为家乡优美的自然山水感叹:“天下丘壑,无如闽中之多者,即生其中,不能尽识也……吾闽城内外诸山皆有之,但无好事者搜剔之耳……如姑苏之虎丘、邹之大峄,培塿何足言?而当地舟车之会,遂令游咏赞赏,千载不绝……”就很好地说明了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苏州人时时刻刻生活在一个极具历史人文立体感、鲜活感的城市中,所以吴文化也就自然融汇在苏州人的日常生活里,历史为现实增彩,今人为后人留墨。

(二)苏州吴文化现实呈现载体鲜活多样

与苏州吴文化的传承相一致,积淀深厚的吴文化载体自然也是鲜活多样。有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有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这一切依然是今天苏州人享用和引以为傲的文化资产。迄今为止,苏州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数量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9项,名列全国前茅;省级名录项目和市级名录项目也分别达到79项、159项。其实,在这些辉煌的遗产名录项目之后,更重要的是苏州吴文化中贯穿的深蕴的崇文重教的文化气质。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顾炎武、蒯祥、翁同和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在现当代,从苏州走出了叶圣陶、费孝通、贝聿铭、李政道、吴健雄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家。这一切都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苏州吴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现世的生机活力。

(三)苏州吴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活力更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奠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基调。其实,苏州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转型升级,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明确今后将重点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等六类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固然需要基于市场的体制机制创新,但是,没有地域文化作为内涵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苏州工艺美术为例,在中国工艺美术产品原有的24个大类中,苏州一地就拥有22个。这个骄人的成绩当然源于苏州的殷实“家底”。苏绣、苏扇、苏裱、苏灯、苏锣、苏鼓、苏州湖笔、苏州缂丝、苏式红木家具、苏州玉石雕刻、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这些以“苏”命名的传统手工技艺和作品在其诞生之初,就是令人艳羡的高档奢侈品,也是一出世就开宗立派的典型楷模。在晚明时期,苏州不仅是当时全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也是时尚发布之地,苏州人制作的东西叫“苏作”,自苏州流行出去的款式叫“苏样”。据称,当时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苏意”,专指时尚和流行之意。苏州手工艺品竟能左右全国流行之风气,就像今天的法国巴黎掌控着全球时尚之动脉一般,可见苏州艺术工艺之繁荣。苏州发展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打造“创意之都”、“工艺之都”,都离不开这些精美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而发展繁荣文化产业无疑也给了吴文化活力再现的新契机。

三、结语

目前,地域文化资源在职教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已基本成为共识,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实验,以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来弥补国家教材的不足。苏州职教院校也基本都在积极推动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专题论文化并没有与课堂学科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二是语文教师自身对地域文化的亲近、认知和掌握度不深、不够,难以自觉地去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扩展与创新功能,也无法教导学生深切体认吴文化的独特意蕴和价值;三是教学平台与载体相对狭隘,依然侧重课堂教学,缺少田野调查,不符合职教密切联系实际的教育目的;四是在当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大背景下,职教院校对文化课的重视与支持依然不足。所以,只有首先在职教语文课程教学的取向上解决了价值理念认识问题,才能真正重视和发掘利用好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培养出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技能人才。这不仅对增进其个人工作生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对促进苏州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吴文化的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苏教科研验字第140102010号)

参考文献:

[1][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沈丽萍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 215004)

猜你喜欢
职教语文课程苏州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苏州一光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3
说个好苏州
机电信息(2014年19期)2014-02-27 15:53:11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