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平 郑炯
对《孔乙己》一文进行研究的文章颇多,涉及诸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艺术、教学处理等多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有利于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的梳理与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以及新的研究价值而且以此提出的教学建议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有所启发与帮助。《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经典之作,长久以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历来为广大读者熟知,并多次被译为英文,加之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几经增删,而此文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足以体现出其经典性与重要性。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做一概述,以期对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有所帮助。
一、《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有关《孔乙己》主题研究的文章颇多,总的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单一主题说”和“多元主题说”。
“单一主题说”的研究又可细分为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思想是揭露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对《孔乙己》早年的研究中,如鲍昌和邱文治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的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1]出版于九十年代较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中也体现了这种看法,它对“孔乙己”这一词条的解释就提到了“控诉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可见早年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制度方面对其主题进行探讨的,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孔乙己》的主题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持该观点的人大都认为先前对《孔乙己》主题的解读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如王建明就指出,仅从“小说中一些典型细节的描写鲜明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从而就认为文章的主题是“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栽害,这显然是对《孔乙己》主题的一种误解。”[2]基于此,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对该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再探讨。漆福刚认为小说的“主题正是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3]而陈继华老师则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了文章的主题为,“揭露人性的愚昧、麻木、不觉悟,表达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沉的悲哀。”[4]
“多元主题说”综合了“单一主题说”的观点,提出了一种较为全面客观的见解,为我们对文章主题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视野和多角度的理解。如孙玉生认为《孔乙己》“既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又揭示了旧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凉薄。”[5]魏丽萌也指出文章:“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当时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6]不仅如此,在一些较为权威的资料中也持“多元主题说”的观点,如2003年版《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版)》第六册教学参考书和2012年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均指出,《孔乙己》一文的主题就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对冷漠、麻木的国民性的批判,对罪恶的科举制度的控诉。从整体看,当前对《孔乙己》主题的研究呈现多视域、综合化的特点,学者们对其挖掘更为深入和理性。
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一)孔乙己
孔乙己作为全文的中心人物,与其相关的研究自然很多。一般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定位是“迂腐”、“悲惨的苦人”等。如周延龙认为:“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是一个苦人形象。”[7]饶美红老师把孔乙己看作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8]王斌武则指出孔乙己的形象具有两面性:“既有迂腐、穷酸的一面,令人可悲可笑;又有善良、诚实的一面,令人同情、怜悯。”[9]值得一提的是,张敏老师则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去发现孔乙己“好”的一面,她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有着透明心性的善良人;是一个有着读书人的斯文、诚信和傲气品性的人;是一个有着倔强坚忍的个性,抗争社会,突显个性的人。”[10]这种独辟蹊径的解读确实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
(二)掌柜和酒客
虽然学者们对《孔乙己》中酒店掌柜和酒客人物形象的专门研究并不多,但观点基本一致:他们便是鲁迅笔下经常出现的“看客”,也是当时国民真实状况的写照。掌柜和酒客们都是“冷漠、麻木”的,他们把孔乙己当成活跃氛围的笑料,“掌柜不但不给一点点的关心,还要抹杀孔乙己最后一丝尊严”,“不但如此,还以此拿孔乙己开心”。诸定国一针见血地指出:“掌柜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周围的人是一群麻木不仁的人。”[11]正是这群“看客”将孔乙己推向死亡,恰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12]
(三)“我”
关于“我”究竟是谁,历来颇有争议,本文仅从人物形象层面进行综述。万嗣珏认为文中“我”的身份是酒店的小伙计,是“旧社会专门侍候人的下等人”。可就是这个“最被人瞧不起的小伙计,也是势利的”。[13]在周延龙看来,“我”是个“受到等级观念的侵蚀”[14]的12岁的孩子。而刘思远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我与孔乙己在本质上有着一种相同的东西,都是自己所在世界的‘异类,文中的孔乙己、‘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鲁迅先生当时的‘异质性生活的写照。”[15]
三、《孔乙己》的写作艺术
很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而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叙述艺术和语言艺术两个方面。刘家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指出,《孔乙己》的叙述十分个性化:“作者让叙述者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不仅具有了叙述上的艺术功能,而且也具有了对述者严厉批判的思想意义”。同时,他指出该作品的叙述结构具有散文的特点,“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16]这和刘世剑的“把小说当作诗和散文来写”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刘世剑进一步分析指出,小说中“许多地方是静和虚的描写,但虚中蕴含着实,静中跳跃着动,零散的画面给人以统一的强烈的印象”。[17]余利彩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指出,小说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典型环境的细致描写以及人物出场的精心安排。她认为,“作品运用高明的剪辑艺术,把一个个看似零散的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18]足以体现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关于语言艺术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手法上,如葛信益从用词、造句、修辞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作品“用词准确生动”、“突出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夸张、反复、引用”[19]等手法。廖艳琼则主要从衬托艺术的角度进行论述,她认为作品衬托艺术的展现主要体现在“以物衬人,即用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悲惨命运”和“以人衬人,通过阶级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的互相映衬,揭示了孔乙己悲剧的阶级根源”上。[20]
四、《孔乙己》的教学处理
笔者在阅览了较多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后发现,教师对该作品的教学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涵盖了文本的主题确定、语言赏析以及人物形象分析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明确了文章的两个主题:“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身心摧残”及“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对‘苦人的冷漠和‘凉薄”。对文章的语言赏析主要体现在对某些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上,如颜运静老师则主要是通过对语句的分析来展开教学,蔡澄清老师更是通过“研究、体会作品的准确、精练、生动的语言,学习鲁迅运用文学语言的艺术”。[21]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归纳得出的,如张红霞老师则是在对孔乙己“四次脸色”的赏析和对其动作、语言、外貌的赏析中归纳出他“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22]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朗读法、问答法等,如耿锋贤老师在教学中便采取了“朗读问答相结合”的方式。[23]当然也有老师采取了比较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如笔者导师郑逸农老师在其《〈孔乙己〉‘非指示性教学设计》里面就采取了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自选学习内容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成长,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4]但是这类设计对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实施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师生自身状况,否则,课堂教学可能会流于形式,停留在表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建议
何为语文?“语”,即语言;“文”,指文字。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什么?它应履行的使命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给出了回答:“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总而言之,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现实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孔乙己》一文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通过咀嚼语言来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场所,在三者的交流对话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能力提升。这才是当下我们所追求的新课堂的应有之貌。
大致的教学过程如下:
1、开展文本对话,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文本,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行为的掌握,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比如,在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自由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的典型语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谈谈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自己是如何看待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最终形成小组答案,向全班展示。
2、抓住细节描写,鉴赏语言艺术。学生先自己品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文章写得很成功的地方,分别从字、词、句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例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孔乙己脸色变化背后分别说明了什么?“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排”和“摸”有什么深层含义?换成其他词好不好?
3、升华文本理解,揭示文章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即文章的主题。学生也可以对文章主题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允许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最后教师做适当的引导与补充。
参考文献:
[1]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2]王建明.〈孔乙己〉主题之我见[J].中学语文,1999,(6).
[3]漆福刚,赵黎明.〈孔乙己〉主题重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4).
[4]陈继华.〈孔乙己〉的主题是什么[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4).
[5]孙玉生.〈孔乙己〉的主题新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魏丽萌.以乐写哀,倍增其哀——谈〈孔乙己〉的主题及艺术特色[J].山西教育,2001,(18).
[7][14]周延龙.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1).
[8]饶美红,吴丹青.〈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2,(1).
[9]王斌武.孔乙己人物形象新论[J].文学教育(下),2007,(6).
[10]张敏.对孔乙己人物形象再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7).
[11]诸定国.〈孔乙己〉课堂实录及反思[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3).
[12]鲁迅.我之节烈观新青年第五卷[M].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图书馆藏,1919.
[13]万嗣珏.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J].中文自修,1994,(Z1).
[15]刘思远.说说〈孔乙己〉中的‘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孔乙己〉叙事者的选择[J].语文学习,2010,(4).
[16]刘家庆.〈孔乙己〉叙述艺术的现代性特征[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7]刘世剑.〈孔乙己〉艺术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1984,(5).
[18]余利彩.浅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2).
[19]葛信益.〈孔乙己〉的语言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1).
[20]廖艳琼.〈孔乙己〉一文中的衬托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7).
[21]蔡澄清.〈孔乙己〉点拨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Z2).
[22]张红霞.〈孔乙己〉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2).
[23]耿锋贤.〈孔乙己〉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1,(Z2).
[24]郑逸农.〈孔乙己〉‘非指示性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12,(7).
(黄光平 郑炯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