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中国经济增长助力

2016-05-30 04:23:26朱丽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新常态创新

摘 要:当前的中国经济在发展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创新驱动既是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效率和破解诸多发展难题的重要途经。但是从当前实际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中国的创新驱动还远远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创新任务还十分艰巨。要想实现创新驱动的引领想发展,则需要从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自主创新和增强个人意识这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创新

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之后,创新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借助十三五时期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时机,中国急需通过创新驱动为经济增长助力。

一、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各个国家因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不同所采取的经济增长路径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阶段里,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很多,但在这些要素里总能够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或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或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或是大量的货币资本,或是技术进步,又或是优质的人力资本等等。“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把国家之间竞争所驱动的经济增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带有非常明显的粗放式增长特点。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主要靠大规模的投资,带有粗放式和集约化增长的共同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面临着如何在资源要素短缺的前提下提高资源要素生产效率的问题,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工艺等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带有典型的集约化增长特点。第四个阶段是富裕驱动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意味着国家已走向经济衰退的阶段。

在上面四个阶段的划分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创新驱动对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经历了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和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期借用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廉价能源资源取得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之后转为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出口带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也即目前主要处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有效率增长,按照波特的划分,创新驱动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推动力。

二、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中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但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中国在经济增长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生产要素利用率低、产能严重过剩、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和环境压力大、经济综合效益不高等等。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创新驱动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一)投资效率低使得创新驱动更为必要

生产要素依赖和投资驱动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1978-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具体情况如下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0.5%,比9.8%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了10.7个百分点。从图一中,我们可以发现1978-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在极少的年份低于GDP增速,而在绝大多数年份都是高于GDP增速的。这意味这过去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的是投资。

国内外大量的事实证明,长期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是很难得以持续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在利用高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带来了高投资增长的低效率问题。根据投资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的计算结果,中国投资的低效率非常明显。投资率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增量资本产出率是投资与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是反映投资效率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意思就是增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要的投资。2008年,中国的投资率为55%,增量资本产出率为3.58;2010年分别为69%和4.58;2012年分别为72%和8.08;2013年分别为78%和9.03;2014年分别是81%和7.58;2015年分别为83%和13.96。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投资率的平均水平一般为20%-30%,且增量资本产出率一般在2-3之间。而根据中国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2010年至2015年,投资率不断上升,增量资本产出率有上升趋势,意味着投资效率低,需要投资更多的钱才能增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投资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的“两高”正是过去中国经济过渡依赖投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个问题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即由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才能得以解决。

(二)工业化发展阶段使得创新驱动更为必然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当工业化到了中后期阶段乃至完成完成工业化之后,创新驱动会逐渐取代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比如,19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英国就进入了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美国、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并跨进了创新驱动阶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到了创新驱动阶段,韩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在这期间经济增长逐渐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演进。

根据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结合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值,可以大體判断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阶段。根据工业化阶段的一系列标准,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运行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逐步凸显,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要想取得持续性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创新驱动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这样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创新驱动就是当前必然的现实选择。

三、创新驱动的目标定位及战略规划

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路径。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新优势,是现阶段中国适应新常态,提升发展水平,保持优势的新选择。对此,去年3月2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動发展战略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选择。要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障碍和藩篱,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遵循规律和全面创新,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进而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经济增长要由过去主要靠投资规模大,要素利用率低,资源环境代价大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强,经济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集约化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是创新的主要实践者。因此,要想创新真正发挥效力,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对政府而言,需要转变职能,切实提高执政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这样特殊的体制下尤其重要。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更为强势,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首先从自身出发,切实转变职能。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关键可以从政企分开、政经分开的体制上寻求突破。其次,要为市场提供更为优越的创新环境。比如可以加快构建有利于向创新性转变的制度环境,像改进政绩考核体系,把更多能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的经济指标纳入其中,像人均GDP增长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研经费支出占比、污染物排放降低率等等;可以进一步简政放权,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行政审批适当缩减甚至给予取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为宽松的氛围。可以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科研、教育等体制,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转变行为方式,适应经济增长新变化等等。再次,要尽快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为人才提供创业的载体和空间。

对企业而言,需要自主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创新方面的竞争。事实证明,越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越会在市场中保持相当的竞争力。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那么,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第一,必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技术创新是最关键的。技术进步永远都是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只有在技术领域取得进步,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条件。第二,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在产业技术层面的转化及应用,通过对资源要素的优化利用提高创新经济效率。过去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或扩大生产规模的生产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转变观念,寻求企业自身转型,探索创建创新型企业。第三,加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科研平台。为更快、更有效对接市场,更为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当前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科研平台。

对个人而言,需要增强意识,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中增强创新意识对个人来说意义重大。自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以来,到目前为止,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据统计共有将近2000多条。这些政策措施为大众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企业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应当抓住大好机遇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要使我国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各市场主体必须要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在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环境中,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具有强劲的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Free Pres,1998.

[2]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2013(07).

作者简介:朱丽,女,硕士,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常德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新常态创新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4:16
反腐与经济增长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07:06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1:08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